fbpx

香港佛教正覺蓮社學校,如何支持學生培養慈悲精神,成為「三好兒童」?

(圖:佛教正覺蓮社學校)

有些人會將「佛系」(怎樣都無所謂、看淡一切)與佛法混為一談,香港佛教正覺蓮社學校校長陳麗嫦認為,佛法與此完全不同,是鼓勵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校方如何支持學生培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慈悲精神,成為「三好兒童」?

校長接受《Sundaykiss》訪問時表示,目前學校每星期設有一節佛學課,以佛陀的教導為基礎,扼要介紹佛經義理,配合佛教故事,以培養學生「正見」和「正精進」的精神。

校方又引入佛光山的《三好生命教育教材》。它取材自星雲大師的著作,以及慈惠法師所著的《古今譚》,將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之「三好」理念帶入校園,培養學童易地而處、換位思考體恤他人的思維,讓他們成為「三好兒童」。

此外,學校現時每天都會安排五分鐘「晨光心靈時間」,老師在各班課室與同學一起靜觀,體驗專注、穩定情緒、心靈清淨的美好一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指出,中小學生修習靜觀,有助改善學業成績和提升心理健康,對調節情緒、壓力均有助益,甚至可減少缺席率和退學率。

校方認為,學生在靜觀時,有意識而不加批判地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專注在呼吸上),這份注意力可以培養觀察力、思考力和慈悲心,「它可幫助學生接納當下的現實,調節情緒,從而有更大的自由,對當下作出適當的回應。」老師們更發現,學生持之以恆修習,成效顯著。

為了方便同學持續修習,校方現時開放靜觀室「明心閣」,供學生自行於早上、午息時進內練習。以往疫情停課期間,校方亦別出心裁,推行「正念打掃」活動,鼓勵學生一邊覺察呼吸,一邊在家協助家務。

陳校長期望,同學們透過學佛,可以認識生命的美好,更擁有慈悲、樂觀、進取的健全人生觀,為未來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延伸閱讀:
香港七間小學建禪修園地,推行有系統的禪修課程,讓師生在疫情下為身心「充電」,享受禪修樂趣⋯⋯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