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蔡明亮與宗薩欽哲仁波切的跨界對話:電影與佛法的交匯點

(圖:墨新聞)

台灣誠品電影院10月24日舉行電影《十字路口的豬》的映後座談,邀來電影導演宗薩欽哲仁波切與台灣著名導演蔡明亮深入交流,探討佛教與電影藝術的交匯點。

兩人的對話,不僅揭示了他們對電影創作的思維,也讓聽眾得以了解佛法如何透過影像融入現代媒體,從而探索生命的本質。

《十字路口的豬》:生死輪迴與放下的智慧

《十字路口的豬》由宗薩欽哲仁波切擔任編劇及導演,故事的主角──二十九歲的多洛姆(Dolom)是不丹一位創作者,也是新上任的學校老師。他與三十二歲的已婚婦女德琪(Deki)發生了一夜情,當德琪發現自己懷孕時,多洛姆用多種方式來掩蓋這件事,以挽救自己的名譽。

在前往與德琪會合的路上,多洛姆遭遇了一場事故,並在一個奇異而混亂的世界中醒來。慢慢地,他開始意識到他實際上已經死了。在神秘嚮導的幫助下,多洛姆開始在這個中間領域中穿行,同時面對自己往昔行為的後果。當時間在他周遭崩潰時,他必須選擇糾正自己的錯誤,否則就會永遠迷失於夢幻般的永恆中間狀態。電影透過多洛姆的故事,表達生死輪迴與放下的智慧。

「為甚麼拍電影?」蔡明亮向仁波切提問。宗薩欽哲仁波切表示,佛教已有逾2,000年歷史,但隨著時代進步,與觀眾的溝通方式也需調整。他將電影視為佛法的延伸,強調兩者皆需在「了義」與「不了義」間找到平衡。電影在他眼中,不僅是講述故事的工具,還是深刻的心靈傳達媒介。

在《十字路口的豬》中,仁波切引用佛教中的「無門之門」概念,象徵生死之間的模糊界限。這一概念來自日本禪宗的《無門關》,呈現生命的無常。仁波切認為,電影是探索這些問題的途徑,影片中最後的晾衣架場景象徵生命的循環,既是日常的延續,也象徵了終點和新生。

蔡明亮和仁波切兩位導演都擅長運用長鏡頭說故事。蔡明亮曾在《愛情萬歲》和《郊遊》中使用長鏡頭,而仁波切在拍攝《十字路口的豬》中也保留了七分鐘的長鏡頭,認為這樣才能表達作品的完整意圖。[1]

誠品表示,導演藉由這部電影鼓勵人們時刻放下,並藉此探索人性善惡;此外,電影運用廣角鏡頭及色彩搭配,呈現不丹之美,風格簡約純粹,讓觀眾一邊欣賞一邊思考電影傳達的核心理念。

延伸閱讀:
電影《Groundhog Day》中的輪迴思想:脫離輪迴苦海,獲得幸福


[1] 《民生電子報》〈電影與佛法的無門之境 蔡明亮與欽哲仁波切的跨界對話〉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