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泰國僧人前往偏鄉弘法、建醫院,助沒有床位的病人展開新生。他如何揉合佛法與經濟學,讓偏鄉可持續發展?

Facebook_news-02

隨著一系列的疫情封鎖措施,泰國的經濟命脈──旅遊業受到了重創。與此同時,由於病人數量在第三波疫情期間劇增,曼谷、大城府等地的床位嚴重短缺。不少病人不得不返回家鄉隔離和接受治療。

有不少市民來到了四色菊府的班塔奎南村(Ban Tha Khoi Nang)。外媒《InDepth News》報道,有一位僧人來到這條村弘法,揉合經濟學與佛法,盼讓村民安居樂業。 他來了之後,村莊的氣氛變得不一樣了。

「法師透過充足經濟學解決了村莊不少問題。村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減少開支。」前村長瑪琳(Malinee)說:「他們還學會了和睦相處。」

有一天,這位法師向村民解釋,「充足經濟學」如何有助村莊變得「可持續發展」。

「充足經濟學」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泰國經濟嚴重衰退,其時的國王提倡「充足經濟學」(Khok Nong Na)。這種經濟模式源於佛教哲學。「充足經濟學」由三個元素組成──智慧、適度和自我免疫力。

國王強調道德和智慧的力量,認為在以堅韌、勤奮和智慧為基礎的社會,市民有更強的能力適應環境變化。他同時提倡「自給自足」以及增強「自我免疫力」(適應內在與外在環境變化的能力)。

讓村莊可持續發展

當達瑪哈索法師(Phramaha Hansa Dhammahaso, 國際佛教研究院的副教授)向村民解說佛法和經濟學的關係時,他強調環境很重要。「有很多人破壞土地,所以我告訴他們要遵守五戒,特別是不偷盜、不欺騙。最終,這個方法成功了。」他高興地說。

村裏不少老人都有健康問題,法師於是邀請修讀醫學的學生前來教導村民,讓他們照顧自己,提升免疫力。

此外,法師與醫院院長一起建立野外醫院。第一家醫院容納約三十五人,第二家則容納約100人。不少來自北欖府、大城府等地的市民打電話給法師,希望來野外醫院接受治療。有時候,法師會安排包車去接他們。「目前為止,我協助了大約1,400 人。」

「除了為病人提供兩個月的食物和水,我們還會安排他們學習農業、種植有機蔬菜和互相幫助。這樣,長遠來說,村民便能過著可持續的生活。」法師說,即使隔離和治療結束,當地的農業發展仍可持續下去。

達瑪哈索法師在協助村民維持基本生活的同時,還會在下午5點至6點帶領村民禪修,以佛法滋養他們的心靈。

法師說:「佛法不存在於其他任何地方,它就在農場裏、稻田間。無論我們決定在哪裏耕作,佛法都會出現,啟發我們成長。」


延伸閱讀:
疫情之下,泰國不少信眾不得已改變葬禮傳統。市民如何在種種限制之下,向離世親人致以最後的敬意?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