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不忘弘一大師「心無所住」的精神啟示

弘一大師(圖:搜狐)

弘一大師於1880年10月23日出生,1942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初四)圓寂。每年中秋過後,便是恭迎大師圓寂紀念的日子。住世六十多年間,弘一大師除了中興佛教南山律宗,並留下書法丶畫作丶音樂等藝術瑰寶外,亦示現了「心無所住」的精神。

少年: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 出家為僧

弘一大師年輕時,已展示出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等多個領域的過人天賦,在上海藝壇嶄露頭角。留學日本期間,他更男作女裝出演茶花女一角,轟動一時。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大師卻放下眾人稱羨的成就,皈依佛門,並將一生儲藏的藝術珍品和財物,包括書法卷軸丶金錶和詩詞等,都分散給親朋好友。豐子愷曾說,弘一大師的出家,是「從物質而藝術而宗教的層層昇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放下與超越,脫了戲服卸了妝,他回來做真實的自己,也更貼近了世間。」

出家:生活節儉簡樸

繼程法師曾言:「弘一大師讓人感動的地方在於,他放下世俗的藝術生活,從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體現佛法的生活藝術,給人無限的親切與溫暖。」弘一大師的生活極為簡樸,一捲舖蓋、一件衲衣、一雙草鞋,就此四周弘法。他每晚使用的棉被,還是出家之前所用的。每當有人給大師送上衣服或物品,他大半都轉送他人,從不執取身外物。

弘一大師圓寂(圖:大公佛教)

晚年:與世間一切從容作別

弘一大師對死亡處之泰然,晚年患上大病後,給傳貫法師寫了遺囑:「我命終前,請你在布帳外助念佛號,命終後即以隨身所穿之衣,外裹夾被,送到寺後山巖。三天後,有野獸來吃便好,否則就地焚化」,展示了他對色身的無住無著。最後大師以吉祥卧的方式,平靜地捨報往生,與世間的一切從容作別。

弘一大師的「心無所住」並不等於放浪形骸,他放下了對名利財物和色身的執取,但轉而精進持戒和弘法。弘一大師身為律宗大家,以身作則,持戒精嚴。廣州中山大學佛學中心主任龔雋曾說:「他之所以成為律宗大家,不只在於律部的鑽研和整理,而是他的實踐生活。他不是單純地遵守一種外加的戒律,而是戒律已經內化為仁由己,使得他的出家生活呈現一種極其自然的、道行合一的生命境界。」


參考資料:
弘一大師略傳及年表(弘一大師紀念學會)
弘一大師放下提起平常心(法鼓文化)
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 揭秘弘一大師的三次遺囑(大公佛教)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