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德諦法師談布施:只要有助人的心念,即使貧窮也能發揮助人的力量⋯⋯

(圖:Pixabay)

佛陀住世時,比丘們每日出外托缽乞食,遵照佛陀的規定,次第行乞,無論人家施捨與否,都必須經過。 「次第行乞」的緣起從何而起?靜思精舍德諦師父從佛陀的兩位大弟子──大迦葉尊者與須菩提尊者說起。

大迦葉尊者一向乞貧不乞富,行乞的時候,避開富豪,專門找貧苦人家。有一次,在王舍城裏面,有一位又病又貧又老的婆婆,已經病倒在路邊,好不容易乞討到一碗洗米水,大迦葉尊者看到,心想:「這就是我要化緣的對象。」

大迦葉尊者輕輕走到婆婆身旁蹲下來,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慚愧的對大迦葉尊者說:「我真的好想供養您,但是您看到了,我連一件衣服都穿得破破爛爛的,甚麼都沒有,真的沒有辦法供養您。」

大迦葉尊者慈悲地說:「妳有,妳有這一碗洗米水就可以。」老婆婆很震驚:「這個洗米水是人家不要的,怎麼可以拿來供養修行人呢?」「老婆婆,慚愧心是最莊嚴的袈裟,布施的心意最為高貴;洗米水你能喝,我也能喝。」

老婆婆聽到這樣的教示,用恭敬虔誠心,將洗米水捧給了大迦葉尊者。婆婆很感動:「我一生這麼貧苦,從來沒想過可以供養出家人。」貧婆歡喜供養僅有的洗米水後,含笑往生,生忉利天,成為莊嚴的天女。

在僧團中,須菩提尊者的乞食方式,與大迦葉尊者完全不同,專門乞富不乞貧,只對富有人家托缽。無論多遠的路程,都不辭勞苦,否則,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行乞。

「須菩提尊者是不是喜歡吃美食?因為都去跟有錢人家托缽,他們的食物,一定都是上等的。」僧團裏面議論紛紛。

須菩提尊者解釋:「我是看到這些貧苦人家,已經夠窮了,怎麼捨得再去跟他們分食物?」

有一次,須菩提問大迦葉:「你乞食的態度和我正好相反,我很無禮的請求你告訴我原因好嗎?」大迦葉尊者解釋,「我向貧苦人化緣、托缽,是希望他們這輩子有布施的機會,有因緣種福田,期望他們來生得福。」

須菩提尊者聽了點點頭,平靜地回答:「富有人家三世因果,他這一輩子有福,是因為過去生有造福,這輩子才能富有。如果這輩子沒再繼續布施造福,下輩子一樣還是轉富為貧,所以我是要讓他有因緣能夠種福。」

兩位弟子不一樣的托缽的方式,佛陀是怎麼說的?佛陀說:「真正的乞食法,應該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

德諦師父解釋,「次第行乞」就是今天走出門,從第一戶開始,無論人家施捨與否,都不能跳過,不能依自己喜愛的方式去托缽,要以平等心去看待,這也是一個修行,走在中道上。

「其實在慈濟世界,證嚴上人也是這樣在教導我們,一開始是『教富濟貧』,富裕者有錢、有力量,可以引導他們用世間財來幫助苦難人。『教富濟貧』之後,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開展,也在做『濟貧教富』的工作,幫助貧窮人得以溫飽度日,同時也讓他們明白,並非只有富裕者才有力量救人,只要有助人的心念,雖貧窮也能發揮助人的力量。」

德諦師父舉例,最著名的就是緬甸一把米,他們窮到一塊錢都沒有,但是還有能力,布施一把米出去,那一念心就是「濟貧教富」,也是靜思語說的,「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真正參與。」

德諦師父心有所感指出,「上人給了我們一個現代托缽的法門,讓我們在跟人群互動當中,去啟發大家的善念,這也是在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轉載自大愛行:
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6253ccbc2bf14f0009df86d8

延伸閱讀:
布施福德如海水不可斗量,有智慧的人會以這樣的方式供養⋯⋯談《增支部經典》中「具備六支之供養」

微笑也是一種布施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