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佛教「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有助多元宗教、文化共存

今年初,中國吐魯番市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學者表示,我們可以在這個遺址中,見證古代多元宗教共存的景象,包括佛教、景教(古代亞洲基督教的一支)、道教等;而佛教「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也有助促進多元宗教共存。

吐魯番市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見證古代多元宗教的互相交流(圖:中國新聞網)

該遺址的歷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它出土了大量種類豐富的重要文物,包括876件漢文、回鶻文、粟特文、中古波斯文的文書,以及漢文佛經、道經等。一些文書還出現了漢文佛經、道經與敘利亞文景教文獻合抄於同一紙張的情形。這反映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種宗教、文化並存的地區。

公元前4世紀起,佛教、祆教等宗教相繼傳入新疆,逐步形成了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並延續至今。當中,佛教在新疆傳播時間長,流傳地域廣,曾深入各民族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信仰活動、寺廟建構、石窟開鑿、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

佛教傳入新疆後,一度形成了以佛教為主要宗教的多種宗教並存格局,而佛教也與景教(古代亞洲基督教的一支)、道教、摩尼教等和睦相處,呈現出多種文明互鑑的景象。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劉文鎖說:「吐魯番市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的考古發現,對於研究宗教歷史發展、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開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者:佛教自覺接受「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踐表示,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發生過激烈的儒、釋、道三教論爭。但在「和而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下,爭論的結果不是誰消滅了誰,而是獲得了三教「榮譽同歸」的結論。

他解釋,佛教自覺接受「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念,主動在自身理論中,尋求有助於多元文化和諧的因素。

如慧琳法師(736年—820年)在《白黑論》(又稱《均善論》)中說:「六度與五教並行,信順與慈悲並立。」東晉的慧遠法師亦說:「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

張踐補充,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後,漸漸提出適應中國社會需求的佛教理論,「其中,天台宗的『一多相攝』、『理事無礙』等思想,就充分顯示『和而不同』的價值觀。」

(圖:Pixabay)

吐魯番地處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要衝,擁有豐饒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古代東西方人群在此生息繁衍。至今,該地保存了大量世界各大宗教的遺存,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讓我們得見中國多元宗教的互鑑。


延伸閱讀:
在美國,有部分神父修學佛法。他們認為,佛教與天主教在利己利他的教導上相輔相成、殊途同歸⋯⋯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