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損的佛像臉部,在數百甚至一千年前到些是甚麼模樣?中國一位工程師發明「佛臉識別技術」,在電腦上修復多尊佛像,為實體修復提供重要參考。
《新華報業網》報道,楊溯從事虛擬修復十一年,因為一尊千手觀音像,而與佛像保護結緣。
與佛像修復結緣
近日,《碼農的異想世界》紀錄片分享了他的故事。2011年,楊溯前往重慶大足石刻,看到千手觀音像時,不禁感到驚詫:近千雙手在崖壁上伸展開來,每根手指都是精雕細琢。他心想:到底前人是怎樣雕製出來的?
但當他走近觀賞時,卻發現佛像有多處位置斷裂和殘缺,不禁深感可惜。從此,他生起了修復佛像之心。
在重慶西部的大足區有50,000餘尊造像,總稱為「大足石刻」。它們大多始鑿於唐宋年間,歷經多年風霜,至今已因風化、滲水等原因而「傷痕累累」。千手觀音像是大足石刻的核心部分,共有830隻手。由於體積龐大,加上國內沒有同類型的個案可供參考,所以修復工作十分困難。
佛臉識別技術 搭通古今橋樑
楊溯受訪時表示:「沒人知道佛像之前的模樣是怎樣的,電腦解決了一些我們(以往)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情。」例如他利用「佛臉識別技術」,在電腦上修復多尊佛像,包括安岳石刻1,400年前的唐代臥佛涅槃像。
這種識別技術,是以電腦軟件,根據數百個佛臉的採集數據,自動分析佛像的面部特徵。例如安岳石刻的臥佛像,右臉出現石質殘缺;楊溯以電腦技術,提取了臥佛像臉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徵,並根據左側完好的臉部,在電腦上還原了受損的右臉。
又例如楊溯和工作人員以三年時間,在電腦上為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像還原了幾十隻手的原貌,為實體修復提供重要的參考。
為了增加供「佛臉識別技術」使用的數據庫,他特地搜集安岳石刻多尊保存完好的佛像,為它們拍照,並標記其面部特徵。他把這些面部數據稱為「佛臉身份證」。他發現,不同時代的佛像面部,有各自的特色。例如唐代的造像面部更豐滿,近代的有些下巴較尖,有的則像「國字臉」。
未來,楊溯希望在電腦上還原更多受損佛像的原貌,讓大眾關注和了解不同時代的佛像,搭通古今的時空橋樑。
延伸閱讀:
台灣女子在東京學習七年,以修復佛像為志業。修復的過程中,她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