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佛教的「食存五觀」是甚麼意思?進食時心存這五種觀想,是一種修行、修身的方法⋯⋯

(圖:Korea.net)
(圖:Korea.net)

佛教寺院中僧眾用齋飯的地方,叫做五觀堂,在進食時心存這五種觀想,是一種修行、修德、修身的方法。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吃飯時,當觀飯菜來之不易,一缽之食,觀想作夫之辛勞、眾施主功勞。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難消,豈敢計較食物多寡,存好惡之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則墮惡趣,故須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獲供養。生起慚愧之心,精進用功。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要提防自己對飲食起分別心的過患,要以離「貪瞋痴」為宗旨,貪重則墮地獄,嫌瞋則生餓鬼道不得食,愚痴則墮畜生道。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食藥,為療形枯

把飲食當作「藥食」,治身體飢渴之病而用,滋養身體用功辦道而已。無論多美味的食物,三寸喉頭一過,便是穢物,莫為貪口腹之欲而造惡業。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若不食,則飢渴病生,道業何成?《增壹阿含經》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轉載自新浪佛學:
http://fo.sina.com.cn/intro/basic/2022-06-29/doc-imizmscu9282095.shtml

延伸閱讀:
茹素,是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修行媒介──素食社企創辦人凌浩雲談茹素與修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