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走進特殊教育行業,留下來的並不多。從教普通學生到殘疾兒童,二十年來,長樂區特殊教育學校老師劉瑞美如一位「提燈人」,用愛照亮折翼天使前行的道路。讓孩子們融入社會、有尊嚴地生活,於她而言就是最大的成就。日前,劉瑞美被評為「福州好人」。
從有聲課堂進入「無聲世界」
劉瑞美的語文課堂一向「熱鬧」。透過教室窗戶,記者看到後排的孩子站到教室中間舉手,前排的孩子始終在喃喃自語,有些孩子看到陌生的面孔,急忙將臉埋進書包。劉瑞美始終輕柔地說「這是人類的『人』⋯⋯」「人人⋯⋯」孩子們跟在後頭參差不齊地念。
二十年前,鄰居孩子的遭遇觸動了劉瑞美,在普通小學教書的她動了轉入特殊教育行業的心。「那名七歲的孩子智力發展緩慢,不會說話,走路一瘸一拐,普通學校不願收他,父母急出了眼淚。」2001年,長樂區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班的特教老師緊缺,並非特教專業出身的劉瑞美每天清早從長樂潭頭鎮出發,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去城區學手語,一「求師」一邊自學,一本《中國手語》翻得起了毛邊。
數月後,憑著一股韌勁,劉瑞美獲得在長樂區特殊教育學校任教的資格,當時班上80%都是聾啞學生。劉瑞美的叔叔不理解,放著好好的普通學生不教,為何非得教特殊孩子?面對類似的疑惑,劉瑞美總說「都很好,都一樣」。
「開始有點不適應,畢竟一下子從有聲課堂到了無聲課堂。而且有時手語再溜,也無濟於事。我們要觀察學生的肢體動作,慢慢了解他要表達什麼,一點點揣摩孩子的心思。」劉瑞美的經驗告訴她,愛心、耐心和信心在特教工作中高過一切。以至於後來只要一個眼神,劉瑞美就知道學生想要表達甚麼,這是獨屬於師生之間的「心有靈犀」。
重返有聲課堂面臨凌亂局面
2008年起,長樂的聾啞學生絕大多數都轉去福州聾啞學校,長樂區特殊教育學校只剩下智力障礙、自閉症、腦癱和唐氏等症狀的學生。
告別無聲課堂,劉瑞美要面對的是令很多人抓狂的新局面。至今她還記得自己從一年級就帶起的小龍(化名)。「小龍剛來時,到處爬高落低,哭著滿校園亂跑,老師、校長、門衛跟在後頭追。好不容易追到後,孩子回到班級又推翻桌子。」劉瑞美回憶,面對此情此景,周圍有人建議:「這孩子收不得,太危險了。」
但劉瑞美和其他幾位老師捨不得。「小龍不留在學校裡,只怕會更糟,留下來或許會有轉機。」自此,小龍成為劉瑞美的重點關注對象。一次,小龍將操場所有的垃圾桶推翻,在操場上哭著不回宿舍,誰勸也沒用。學校保育員深夜打電話給班主任劉瑞美。連夜趕回校園的她陪著小龍在操場待了四十分鐘,孩子才停止哭泣。
「和這些孩子相處,言語可能是無意義的,有時你就陪著他,讓他感受你的態度。」劉瑞美說。如今,在她的細心呵護下,小龍的狀態越來越穩定,已可以在班裡給其他孩子做榜樣。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樣的孩子最缺的就是愛,瑞美老師就是用行動將愛一點一滴地傳遞給孩子,如果沒有十足的愛心,沒有人可以一待就是二十年。」長樂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周從文說。
不一樣的成就感讓她堅守
面對在普通學校共事的舊相識,劉瑞美也會有「落差」。「比如每次聽到別的老師說自己的學生考上了哪所名牌大學,找到了怎樣一份好工作時,我也會羨慕。畢竟對於一個老師而言,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生的成長。」劉瑞美說。
然而從二十年前她選擇進入特教學校的那一刻起,這份「成長」就注定有了不同的衡量尺度。在像劉瑞美一樣的特教老師心中,教育的孩子走出學校能融入社會、有尊嚴地生活,於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成就。
這份難能可貴的滿足往往建立在無數的挫敗之上。 二十年裏,面對這群特殊的孩子,劉瑞美有太多「一切歸零,從頭出發」的經歷。這是她常做的事。周圍同事評價她:「習慣於倒空自己,讓孩子們進來。」
「不少老師可能會走進這個行業,但最終留下來的並不多,外面能看得見的美麗事物太多,吸引我們往外走。可你越留在這裡,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單純,自閉症孩子的一個笑容就可以讓你快樂一天,這份赤子之心是孩子們給每一名特教老師的禮物。」劉瑞美告訴記者。
轉載自福州新聞網:
http://m.fznews.com.cn/dsxw/20211105/6184746b8ecfe.shtml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曾分享一段往事,說明一位殘疾的小女孩,如何改變他一生對「殘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