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Previous slide
Next slide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六宗教共同探討「愛」──達能法師:在危難之中傳遞溫暖,陰霾過後終有燦爛彩虹⋯⋯

(圖:香港佛教聯合會)

疫情仍在蔓延,樂施會的數據顯示,香港的貧富差距擴大至逾四十七倍,有四分之一貧窮人士失業。對此,香港六宗教都有同樣的關注,希望由無私的關愛出發,為緩解人類衝突作出貢獻。

由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道教共同成立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12月10日在黃大仙嗇色園鳳鳴樓舉辦一年一度的思想交談會。今年的交談以《困境中宗教信仰的反思:無私關愛貧困者》為主題,從自省的角度探討「愛」的重要性,並以「慈悲」、「仁愛」等思想出發,呼籲大眾互相扶持,達致社會和諧共融。

今年宗教思想交談會的六宗教講者包括:東涌羅漢寺達能法師、天主教郭少棠教授、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教會關懷貧窮網絡馬秀娟博士,以及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

達能法師表示,疫情在各地蔓延,對經濟、社會造成重大損失。他分析,人類因為煩惱、執著等等,造成了許多惡業,因此就有苦果。「若要去除困境,我們先要了解因從何生,繼而依佛法修持。憂愁、消極、猜疑、擔憂,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逐漸再生起無明煩惱。」

他呼籲,在這個艱難時期,我們要將佛法的正念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繼而推廣到社會中,自利利他,互相關懷,互相扶持。「在困境危難之中傳遞溫暖,陰霾過後終有燦爛彩虹。」

天主教郭少棠教授則認為,疫情帶來了種種的苦難,讓我們領會到,人類是生命的共同體。「我們要尋找現代世界的圓融智慧,以慈悲的大愛擁抱天人物我合一的世界,體現上天慈悲大受愛之德,讓凡世人不要、不愛、排擠、遺忘的,都能感到人間的溫暖、寶貴的寬仁、慈悲、惻隱的大愛。」

馬秀娟博士分析,貧富懸殊是香港社會的關鍵議題。她指出,經濟體系的失調,以及社會的不平等,是貧窮問題的成因之一。除了物質上的貧窮,我們在身體上(患有殘疾或痛苦)、心靈及精神上(受苦)都有機會身處貧乏之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對群體中每個成員,都負有責任。我們應彼此分擔、分享,與他人建立平等的關係。」

她建議大眾走進有需要的群體中,肩負起關懷弱勢社群的使命,採取行動,活出「愛鄰如己」的精神。

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則表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是伊斯蘭教倡導的美德:「穆斯林一生的最高修為是成為一個利人利己者,無論在哪裏,給身邊人帶來益處,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方便和援助,讓他人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孔教的湯恩佳博士指出,在後疫情時代,地球資源日益枯竭,人類的衝突更加頻繁。儒家亦主張以寬容和仁愛,應對紛繁多元的世界,從而發揮協調的作用,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是次交談會的內容將會結集成書。編者天主教周景勳神父總結:「如果我們能夠自覺靜思、歸心自省、守望相助,以慈悲之心,扶助貧窮,社會便能和諧太平。」

由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道教聯合發起的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四年。該會每年均舉辦領袖座談會,討論社會議題,以及展開多項跨宗教活動,包括新春團拜、宗教互訪(各宗教代表輪流到其他寺廟或教堂參觀)、思想交談會等,以加深各宗教對彼此教義及背景等的認識,促進跨宗教和諧。


延伸閱讀:
在美國,有部分神父修學佛法。他們認為,佛教與天主教在利己利他的教導上相輔相成、殊途同歸⋯⋯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