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到底怎麼修?

(圖:靈隱寺)

「慈悲」這兩個字常聽到,但「喜捨」又是甚麼意思?「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到底怎麼修?

住在貪瞋痴裏,全是苦惱;住在慈悲喜捨中,就有歡喜。「慈悲喜捨」是很重要的修心之法。

慈是願眾生得到安樂,悲是助一切眾生紓解苦惱,喜是讚歎一切眾生幸福成功,捨是對眾生一視同仁。

慈悲喜捨

慈 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悲 莊嚴故,憫諸眾生常不厭捨;

喜 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捨 莊嚴故,於順違無愛恚心。

——《佛說十善業道經》

修佛法,很重視發心。面對無邊無量的眾生,願他們都能離苦得樂、福報無量,由此而生的功德也是無邊無量,故稱「四無量心」。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修「四無量心」,就是用佛法的智慧來構建和處理我們與他人、與眾生的關係,可以減少很多的煩惱和矛盾。

慈心無量

慈莊嚴故,於眾生不起惱害。慈,就是給予他人快樂。人們都希望自己快樂,我們是否能夠推己及人,希望一切眾生也都快樂?當然最好是自己也能夠帶給眾生快樂。

當我們在佛前祈願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時候,也請記得,真心實意地祈願一切眾生也能遠離苦惱和危險、善願皆能成就。就如同為自己祈願一樣真誠,觀想眾生都在幸福微笑、健康有活力的樣子。

願力是很神奇廣大的,當我們生起這樣的慈心時,我們的話語會變得柔和,行為更加友善,心念更加善和美,那些瞋恨、傷害他人、對立、嫉妒、懷疑等念頭都逐漸消彌,我們自己的心門就會打開,心量就擴大了,從身體到精神都放鬆緩和起來了,這是再好的美容或保健都比不上的效果。

在生活中,對他人、對眾生修慈心,並不是說只能無條件地犧牲、放棄自己的權益。而是用慈悲和智慧,用更好的方式,也向自己發送慈心,安撫並化解自己對立、憤怒的情緒,然後用一種理解、接納、關懷、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只是在情緒上隨意發洩,依然解決不了問題,甚至還會導致衝突升級、兩敗俱傷。

例如,在高鐵上遇到吵鬧的孩子,先理解不同孩子確實有不同的天性,而家長的認知程度、教育能力也確實有差異。向自己發送慈心,緩和自己的情緒,生起希望自己、孩子和所有乘客都能旅途愉快的心念。想想看是否有能引導孩子安靜下來的巧妙方法,禮貌但堅定地向對方提出正當的要求,或請職員介入解決。當我們提出的理由是正當的,所提出的方式也讓對方感到被尊重,就開了一個好頭。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洩情緒,何必用瞋恨和攻擊的方式來表達訴求。

悲心無量

悲莊嚴故,憫眾生常不厭捨。悲,就是拔苦,願眾生減少痛苦,願盡自己所能將眾生從痛苦中解救出來。修習了悲無量心,這顆心會變得柔軟,時時能生起慈愛和關懷之心,也能從中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感。

佛教提倡的慈悲,與儒家的「仁」有相似之處,但內涵並不一樣。儒家提倡「仁愛」,例如「君子遠廬廚」之說,雖不忍見動物被殺,但只是躲避,並未進一步倡導以不殺生來實踐對生命的尊重。而佛教所提倡的不只是遠離,也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同情心,而是「同體大悲」,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例如一位母親對待病中的孩子,就算再大的痛苦,也願意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甚至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孩子的健康。但這還不是佛教說的悲心,母親往往只對自己的親生骨肉這樣,而不能遍及一切眾生。菩薩和修行人的悲無量心,是將一切眾生視為自己的親子骨肉,所以是無量。例如觀世音菩薩就是慈航普度,不分身份聞聲救苦;地藏王菩薩也誓願入地獄,解救所有地獄道眾生脫離苦難,起誓不落下任何一個。

修習悲無量心,可以先從最容易讓自己生起悲心的親人好友開始,進一步,擴展到同事、鄰居,再到與自己無關的大眾。最後,一定要去擴展到自己的冤家仇敵,修得到不到位,這個環節最見真章。

(圖:Pixabay)

喜心無量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喜,就是指隨喜的心態。通常,人們往往會因我執而心生嫉妒,總有一種酸酸的感覺,很難發自內心地隨喜他人。看到身邊人做了好事、獲得成功、生活幸福時,第一個反應是真心地為他高興、歡喜讚嘆,還是覺得他做秀,或只是運氣比我好? 「希望你能過得好,但不要比我好」,是許多人的真實心態。

平時瀏覽社交媒體,看到別人分享幸福生活,這就是修喜無量心的機會。可以從親友開始,就像父母對於孩子有成就那樣感到歡喜、自豪,再擴展到更多人,陌生人、新聞裏的人。最後,即使是和我們有過節的人,對他們的善行和成就,同樣要能生得起隨喜讚嘆的心。

隨喜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要發自內心,否則就是口是心非的假話了。除了心口合一,還可以進一步落實於行動,例如對方發起或參與了慈善活動等善事,我們也可以添磚加瓦或出人出力,以實際行動來隨喜善行。

修好喜無量心,生命中就沒有對手,也沒有敵人,天地廣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零和博弈,我們是同行者,我們都可以越來越好。

捨心無量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這個捨,是平等的意思,是相對於「分別」而言的。修習捨無量心,就是對親人和「冤家」一視同仁,對自己遇到的順境和逆境不起分別,不起愛憎,以平常心處之,並且,將這一心態擴展到一切環境、一切眾生。

發願希望一切眾生快樂並不難,但細細去想,卻難在對於曾經的冤家仇敵、甚至是曾經傷害自己的人,是否都能平等無別地生慈心、悲心和喜心,都能放下怨恨為他祈願快樂安康。

世人在給予他人幫助時,內心其實不自覺地都會有衡量:他是否值得我幫助?會不會對我造成麻煩?不知不覺中,幫助他人就變得有前提了。但菩薩絕不會這樣想,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會,因為他們深知現世的恩怨都是過去的因果,個人與眾生本是整體,越多人身心安樂,世間就越祥和安寧,世間中的個人也就更喜樂。如果真有前世的積怨現前,也只有用慈悲喜捨之心,用真誠才能更好地化解,當對方安住在身心喜樂之中,自然也犯不著再揪著你不放了,這才是化解宿世恩怨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會忽略修捨無量心的另一個困難,那就是如何對待最親愛的家人。是否能夠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平等客觀地要求和對待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孩子。例如,身為父母,是否能夠接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宿世因果和選擇,在他們成年後不要再試圖操控孩子的人生。

心無量 福無量

修四無量心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自利利他、累積功德的好方法。修四無量心是利他的,這很好理解;而在自利上,修四無量心既是調整自己的心行,也為自己積累了福報。

如果體認到自己瞋恨和嫉妒心重,就著重修慈心;性情冷漠、與人相處不暢的多修悲心和喜心;自認為「愛憎分明」的就著重修捨心⋯⋯在修四無量心的過程中,能體會由此帶來的輕鬆感、幸福感、價值感,這又反過來增強了繼續修無量心的信心。日積月累,脫胎換骨。

修四無量心的功德極大,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人和事,切實地生起「慈悲喜捨」之心,行善、布施、隨喜。而且在發願時,念念想的都是讓無量無邊的眾生快樂、遠離痛苦、隨喜讚嘆、利益他們,善因無量無邊,所生善果和功德自然也是無量無邊。

修習四無量心的重要性和原理都不復雜,但說和做還是兩件事,再簡單的招式,練到「純熟」,就是絕學。

我們可以依照次第由淺入深,先從身邊的朋友開始修起,當形成習慣,毫不費力就能生起慈心、悲心、喜心後,繼續擴大到不認識的眾生甚至曾經結過怨、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再來讓我們共同念誦一遍: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眾生永具無苦之樂 身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瞋之心 住平等捨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q.com/…mwdQ

延伸閱讀:
社會動盪與政治兩極化的出路──妙光法師談慈悲與包容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