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之一。它歷經北魏、唐朝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圖:Pixabay)

提起龍門石窟你會想起甚麼?是漫山的佛像,還是兩山對峙的伊水中流自然風光;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譽稱號,還是皇家石刻藝術典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無論何種,相信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都覺得龍門石窟是個殊勝而美麗的地方。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探秘這座寫滿東方韻律的龍門石窟吧。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泛稱龍門,沿用至今,位於洛陽市南12.5公里處。

這裏青山聳翠,東西對峙,是聞名中外的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造像密佈在伊水兩岸,東西兩山的峭壁上。

龍門石窟,始創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餘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佈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餘。

就其營造史看,規模最大的開窟造像活動有兩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

(圖:十願智庫)

這兩次是開窟造像的高峰,歷時計150餘年。據1962年龍門文武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0,000餘尊,最大的造像高達十七米多,最小的僅二厘米;造像題記和碑碣3,600塊左右,佛塔四十餘座。

北魏造像佔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其代表洞窟為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而唐代造像幾乎佔據了三分之二。

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玄宗執政的盛唐時代,龍門造像活動達到巔峰。因天下相對太平,社會財富增長,普羅大眾也廣泛的參與到龍門造像中來。

想像一下,在一個天朗氣清的好日子,伊河波光瀲灩,兩岸綠柳成蔭,僧人、信眾傍水前行,禮佛與遊賞之餘,仰望東西兩山,千巖競秀,萬木爭榮,漫山洞窟如蜂房蟻窩,令人一時恍惚,如入曼妙殊勝的佛國幻境。

龍門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們遊覽勝地。大詩人白居易曾從洛陽城的建春門溯伊水悠悠而上,赴龍門香山寺參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圖:Pixabay)

元代以後的600餘年來,古都洛陽風光不再,龍門石窟也逐漸蕭條,自然剝蝕和人為盜損,讓大量造像被破壞,令人痛心。

1962年,雄偉壯觀的龍門大橋造成通車,飛架龍門之口,雄跨伊水之上,猶若彩虹臥波,使龍門的水光山色倍添光彩,點綴得山河更加秀麗,龍門正以它的秀麗山光水色和眾多的歷史文物,博得中外人士讚美,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人來參觀遊覽。

(圖:十願智庫)

龍門石窟,不僅承載了人們太多的信仰渴求,同時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巨變。這裏地聳雙闕,佛龕雕飾蔚為奇觀,如此殊勝美麗之地,怎能不列入你的旅遊名錄呢?

轉載自鳳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E5Jo3VmMXd

延伸閱讀:
從中亞巴基斯到中國小南海石窟,這些為禪觀而造的石窟,演繹出歷史長河中視覺化心靈造佛工程的展現⋯⋯

最早期的佛教藝術:從無佛像時代的佛塔和象徵表達形式體會時人對佛陀的懷念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