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鳩摩羅什圓寂紀念日:他所翻譯的佛經,1,600年後仍歷久彌新⋯⋯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以簡潔的文字,講述佛法的空性。1,600年後的今天,法師所譯的《金剛經》仍是流通最廣的版本。

農曆八月二十日(今年合陽曆9月22日)是鳩摩羅什圓寂紀念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紀念這位亂世中的譯經者。

鳩摩羅什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其父鳩摩羅炎是從天竺(印度北部)逃亡到西域的貴族後裔,其母是龜茲王的妹妹。七歲時,鳩摩羅什墳與母親一同出家,學習原始經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日誦經千偈。他二十歲受具足戒,此後在龜茲升座說法。

由於他才智過人,深明大乘佛學,名氣甚至傳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原。那時候,前秦君主苻堅(西元338-385年)一度統一中國北方。長安高僧道安力勸苻堅延請羅什入中土。苻堅求之不得,於382年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出西域,伐龜茲。

其後,龜茲戰敗,鳩摩羅什被呂光俘虜。但當時兵荒馬亂,呂光自立為王,建立後涼國。此後十多年間,鳩摩羅什被軟禁在涼州。

後來,呂光的後涼國被後秦國攻下。鳩摩羅什在後秦統治下的長安,擺脫了在涼州半囚徒式的生活後,終於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透過傳譯、弘揚數百卷佛教典籍,將印度佛學介紹到中國,對佛教諸宗的形成起了重大的影響。

在長安十二年,法師翻譯了300多卷經書,幾乎一個月就翻譯兩至三卷。漢語中常見的詞彙,如「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大千世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等詞彙,都源自鳩摩羅什的翻譯。

鳩摩羅什法師的「舌舍利」,如今供奉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的鳩摩羅什寺塔。( 圖:網上照片)

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宗派的形成大有關係,例如《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主要經典;《妙法蓮華經》是天台宗的主要經典;而《金剛經》則是禪宗的主要經典。

東晉安帝義熙五年(409年),鳩摩羅什法師在長安圓寂火化。傳說,他在臨終前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身體粉碎,唯有舌頭不爛。

這世間僅有的「舌舍利」,如今供奉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的鳩摩羅什寺塔。


延伸閱讀:
鳩摩羅什以安忍為力,保有清淨的心,實踐難行能行的譯經弘法大業——「百喻人間」系列之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