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鬧市中的靜心地:在上海這個高度密集的現代城市,藏著這樣一座千年古寺⋯⋯

靜安寺的建築風格仍沿襲宋朝的建造法,採用屋頂脊吻、挑簷和斗拱裝飾。(圖:網上圖片)
靜安寺的建築風格仍沿襲宋朝的建造法,採用屋頂脊吻、挑簷和斗拱裝飾。(圖:網上圖片)

香火旺盛的靜安寺,每天都在上海的黃金地段迎接虔誠信眾的來訪。無論是訪客,還是每天與這座寺院朝夕相處的僧人,也許都未曾留意,在一處隱秘的角落,靜安寺還遺留著幾塊宋代的礎石(墊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頭),前來祈福的市民不妨來一場探秘之旅,看看是否能發現千年前的古剎遺跡?

宋代改名遷址

靜安寺是江南有名的古剎,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最初,靜安寺還不叫這個名字,也不在現在的地段。這座古寺地處吳淞江邊,年年經受潮水沖刷,寺基也遭到江水侵蝕,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寺廟更名為靜安寺。

南宋嘉定九年,即1216年,寺廟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早於上海建城。南宋紹熙《雲間志》曰:「在滬瀆東、西有蘆浦,中間一水相通,有數尺許,特深如井。然水騰湧,晝夜不息。或云:海眼也。」沒過多久,原來在吳淞江畔的廟宇就被江水淹沒了。

雖然幾經重建,靜安寺的建築風格仍沿襲宋朝的建造法,採用屋頂脊吻、挑簷和斗拱裝飾,在此基礎上結合佛教特點,用大象、蓮花等具有鮮明佛教色彩的圖案裝飾。緬甸進口柚木為寺廟主結構用料,黃色和深灰色琉璃瓦及銅瓦覆頂,脊吻、塔剎等主要飾物皆貼金裝飾。

(圖:新民晚報)

礎石紋樣完好

1972年,靜安寺的大雄寶殿曾失火焚毀,古剎廢圮,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靜安古寺啟動修復工程。在拆除原先的大雄寶殿時,在地基中發現了好幾塊宋代的礎石。何為礎石?即大雄寶殿內柚木柱子下面承重的基座,外方內圓,雕刻著蓮花圖案。至今仍在靜安寺工作的胡師傅,當年也在拆除現場,這一塊礎石,五個人都抬不動。

靈蘊法師測量宋代遺留的柱杵

靈蘊法師透露,當年和礎石一同出土的,還有若干枚祥符年間的銅幣,經過同濟大學專家的論證,大家確認了這些礎石的年代為宋代無誤。這幾塊礎石經歷近千年的變遷,重見天日。每一瓣蓮花都飽滿清晰,甚至可見翹起的花瓣尖。法師拿來捲尺測量,小的礎石直徑近六十厘米,用在側殿,大的礎石直徑超過了八十厘米,比如今大雄寶殿內的礎石還要大,「看著這些礎石就能想像到當年的殿堂有多氣派恢弘。」

護佑古寺安寧

在上海這樣一個高度密集的現代化城市,怎樣來保護靜安寺這座古寺? 1998年,為配合軌道交通2號線靜安寺站的建造,靜安寺又一次進行了改造。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感慨道,那時世博會即將在上海舉辦,整座城市都在進行改造,如果這塊土地拿來開發造樓,完全可以大大增加財政收入,然而上海沒有這麼做,而是將這段千年歷史文化傳承下來。

靜安寺內景

在建地鐵時,如何讓地面的建築結構充分展現宗教建築必不可少的各種元素?山門、天王殿合二為一,大雄寶殿和佛塔也都保留,毛時安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靜安寺高度體現了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保留文化的智慧,既要緊湊,又要保證宗教的嚴肅性和連貫性。」

整個靜安寺的風格,始終與海派都市的風格保持統一,即使不進寺內,人們也能從寶塔尖頂、寺外梵幢等看到靜安寺的金碧輝煌和氣度恢弘。出土的礎石數量並不多,更多的礎石,至今還掩埋在地下。 「基礎一動,天搖地動,這些礎石安然在地下也是一種吉祥、平安的寓意。」毛時安的目光,也從宋代的礎石轉至當今大雄寶殿的礎石上,千年前單層的蓮花紋樣變成了當代的雙層,穩穩地托住氣派的柚木立柱,繼續守護著這片寶地的安康。

轉載自新民晚報:
https://k.sina.cn/article_1737737970_6793c6f2020019fdg.html?from=travel

延伸閱讀:

建築名家John Pawson一心只求開悟,在寺院逗留半天,結果……

日本佛寺枯山水庭園的藝術:極簡的景觀,讓歡賞者有靜心的效果,並有所領悟⋯⋯

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建築風貌──弘法精舍歷史再考(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