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慧瑛博士談敦煌藝術中的觀音經變:佛菩薩的無言說法,令觀者能安靜心定、輕安愉悅⋯⋯

(圖:駱慧瑛博士)

多倫多佛光山、國際佛光會多倫多協會,聯合舉辦的「敦煌故事系列講座」,考慮多倫多會員信眾的語言需要,在華語、英語兩場講座後,12月11日晚第三場講座,邀請到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駱慧瑛博士,粵語主講「緣繫敦煌–盛唐之觀音經變」。近200人雲端參與。

駱慧瑛博士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敦煌石窟,可以說是以佛教義理思想為命脈,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於一身的藝術文化寶庫。」破題說明敦煌石窟之於佛教的重要性。也以季羨林教授所言,指出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其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

駱慧瑛博士從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文獻《莫高窟記》記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圖及絲綢之路地圖,說明敦煌始建於前秦建元年(366年)的歷史淵源;以鳴沙山、雅丹地貌、漢代長城、嘉峪關等圖片,說明敦煌地理位置之獨特性。

敦煌故事系列講座(圖:駱慧瑛博士)

駱博士接著以其研究成果及佛學素養,為大家普及了何為《觀音經》、《觀音經變》及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繼而以敦煌南區全景圖及參觀簡介,說明敦煌石窟中不容錯過的佛教藝術重點。而其中,因為盛唐時期,觀音信仰盛行,敦煌洞窟內,僧人繪《法華經變》時,往往會專闢一壁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如23、217、45、74、126、205、444窟等都有《觀音經變》圖。

她特別展示堪稱敦煌壁畫藝術中《觀音經變》的代表作「第45窟南壁的〈觀音經變〉」,說明該壁畫色彩變色較少、輪廓完整,線條清晰。經變圖中央,主尊觀世音菩薩,就如佛經中描述的「圓如滿月,瑩如琉璃」,端莊肅穆;兩側完整的呈現觀音菩薩卅三應化身救度世人的圖像及經文。並指出,雖然壁畫只為宣揚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主旨,但同時也保存和反映了許多盛唐時期的世俗文化,為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應如何觀賞觀音菩薩像?駱博士用45窟的塑像、壁畫、覆斗頂壁畫,說明當時的僧人以極謙恭的心,利用牆面空間的延展性,完整細膩的體現了觀音菩薩的莊嚴慈悲,令觀者能安靜心定、輕安愉悅,而心生恭敬、歡喜及向善之心。也以犍陀羅、南傳佛像做比較,說明唐代佛像與南北朝、漢朝及印度的不同處。更展示了榆林石窟經變圖和現存於美、英、法等國的觀音圖像作比較,提醒大家欣賞敦煌佛教藝術的歷史價值外,更應著重於從中體會佛菩薩的無言說法,與觀音菩薩的慈悲相應,提昇自我修持,積極修行四攝、六度,將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應用於生活中。

多倫多佛光山監寺妙牧法師開示,大家從敦煌藝術中認識了〈觀音經變圖〉所要傳達的慈悲信仰,學觀音、拜觀音,更要發願「做觀音」。國際佛光會多倫多協會副會長曹峰岩致詞感謝駱博士連續兩週以英語、廣東話為大家呈現了敦煌莊嚴又神奇的不同面貌;也希望將「多倫多敦煌故事系列講座」三場講座的正能量回向新冠疫情早日遠離,生活回復正常。

 
(轉載自人間通訊社新聞稿)

延伸閱讀:
觀心自在──駱慧瑛暢談她的第一部專著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