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圍「慈濟環保共行館」開幕!60年前,它曾是慈航淨院的義學,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環保的無聲說法⋯⋯

(圖:慈濟環保共行館Facebook)

「今天,是過去的結果。如今的地球,眼見耳聞都是令人心痛的災難。」證嚴上人說:「人人建立『降低物欲、提升愛心』的共知與共識,以具體行動自愛、愛人、愛大地,才是解除地球危機的靈方妙藥。」

位於香港大圍車公廟旁邊的「慈濟環保共行館」於11月20日起免費開放予觀眾,成為環保的無聲說法。不說不知,共行館的前身其實是樓高兩層的村校「慈航義學」。

五十年代時,鄉郊地方交通不便,小學教育亦未普及,不少兒童失學。創建慈航淨苑的宏願法師的弟子智林法師,繼承師志,於1954年開辦義學,為附近兒童免費提供基礎教育。1982年,辦學團體慈航淨院將學校遷至沙田,原址則改建為幼稚園,後於2000年停辦。2002年,慈航淨院決定將原先的義學物業贈與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作為社會慈善用途。

2018年,慈濟展開修繕,將有逾半世紀歷史的校舍改建成「環保共行館」,三年後工程完成。

環保的無聲說法

一位市民參觀時,發現往日自己隨手丟棄的塑膠瓶子,原來也可以好好善用。「今天過來這裏,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塑膠瓶。平時在家,我就隨手扔了,所以這次學到好多。之後我就會好好利用,不會再亂扔了。」

慈濟義工莫月瑩則認為,環保其實是很有趣的,而且跟我們有密切關係。「我們可以把它生活化,例如用剩下來的果皮,可以做一些清潔用品。」

為地球降溫

館內所有修繕材料都是環保材料,包括以生長周期較短的竹料取代木材,製作地板、樓梯、門和窗框等,又以廢棄紙飯盒的防水膠膜製成磚頭,及以牛奶瓶和膠瓶製成環保塑木等。頂部的太陽能發電板為共行館提供電力。

(圖:慈濟環保共行館Facebook)
(圖:慈濟環保共行館Facebook)

館內設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展覽及專題講座,包括「以物易物」市集、「中醫與養生」講座、「正念的建築」講座和「木製陀螺」工作坊等。

藝術家張瀚謙以十二根竹管,製成館內的互動水墨裝置作品《嘆息》。每一枝竹管對應約每年的碳排放數量,竹管顔色越淺、溫度越熱,代表碳排放越高。如果用手觸碰竹管,手掌的溫度會令竹管的顔色褪卻,寓意人類活動的「碳足跡」令地球升溫,加劇地球暖化。竹管記錄了過去六十三年間,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增幅。

(圖:慈濟環保共行館Facebook)
(圖:慈濟環保共行館Facebook)


共行館遵從「7R」法則,包括尊重萬物(Respect)、盡可能維修使用(Repair)、回收再用(Recycle)、拒絕使用即棄塑膠產品(Refuse)、從源頭減量、減少過度消費及包裝(Reduce)、重複使用(Reuse)、重新思考如何減少廢棄物(Rethink)。


慈濟環保共行館網頁:
http://www.tzuchieac.org.hk/

延伸閱讀:
泰國曼谷黎明寺,以廢棄瓷片建成,被稱為當地最環保的寺院⋯⋯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