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舉辦《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展示佛教傳遍亞洲各國的歷程。製作人員以五年時間到訪數百個佛教遺址,製作立體虛擬地圖⋯⋯

香港城市大學近日舉辦《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以多個著名佛教場所的全景圖像,包括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印尼的中爪哇婆羅浮屠等,展示佛教沿著海路從印度傳遍亞洲各國的歷程。展覽同時展出來自香港各大博物館及畫廊的三十八件佛教藝術品。

過去五年間,製作人員到訪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亞洲國家的數百個佛教遺址,以全景攝錄機拍攝遺址影像,然後將影像製作成立體的虛擬地圖,以及十九件3D虛擬佛教雕塑模型。展場以「iDome」半球形投影屏幕,展示多個立體遺址影像。

策展人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Lewis R. Lancaster)、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香港城市大學互動媒體與電算應用中心處長邵志飛教授,以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莎拉・肯德丁香港城市大學互動媒體與電算應用中心處長邵志飛教授( Sarah Kenderdine)。

邵志飛教授曾在「亞洲文化合作論壇」中表示:「『海上佛教地圖』項目將成為世上首個有關佛教的世界巡迴展覽,講述歐亞各個港口傳揚佛教的精彩故事,並凸顯了泛亞地區沿海國家和佛教企業家在廣大的貿易網絡裏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極具學術研究價值。」

從「海上佛教地圖」,我們可以認識歷代祖師大德傳法的故事。法顯法師是歷史記載中最早的中國朝聖者,他於1,700年前往印度和斯里蘭卡,求取梵本經典,並將之翻譯成漢文。遊歷海外十多年後,他回到中國並撰寫《佛國記》,記錄​途中的所見所聞。隨後,菩提達摩和義淨法師等人亦先後將佛法從印度傳至中國。

我們亦可從地圖上了解佛教建築的發展歷史。隨著佛教信仰的傳播,佛教建築也漸趨多樣化。從印度傳入中國、越南、日本和韓國等地後,佛塔結構融入本土元素,演變成多層式寶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和樓閣式塔等。

「海上佛教地圖」見證了佛法和佛教建築藝術從印度出發,經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地,最終傳至亞洲地區的歷程。從地圖上,我們可以欣賞這些地區多個重要佛教遺址、建築和朝聖地點。

《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由即日起至10月3日,上午10時至下午7時在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般哥展覽館開放,逢星期一休展。

延伸閱讀:
「難行能行!」:在困難的時代,法顯大師給我們更大的鼓勵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