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最近以禪修配合情緒教育,培養富同理心的校園文化⋯⋯

(圖:佛教慈敬學校)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七間小學2021年陸續落成禪修園地,並推行有系統的禪修課程,讓師生享受禪修樂趣。最近,各校以情緒教育配合禪修,與慈善團體「JUST FEEL」合作,推動社交和情緒教育(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家校並肩提升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根據JUST FEEL分享的2017年調查數據,有32%受訪學生有嚴重的焦慮及抑鬱情緒。68%受訪家長平均每星期與子女發生多於3至4次的爭吵,當中有一半的家長與子女每天發生爭吵。60%受訪老師認同學校缺乏「社交和情緒學習」的課程。

此外,在過去兩年,受疫情停課的影響,學生失去不少人際互動、關係建立的空間和時間,壓力也不斷累積。

JUST FEEL認為,預防和處理的方法之一,在於「讓學生從小培養表達感受需要的習慣,預防情緒及行為問題,改善學生的人際關係,長遠提升他們的情緒健康。」

善意溝通

其「社交和情緒教育」的課程,以「善意溝通」為本。這是由人本心理學家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提出,也是建立同理心、連結彼此、建立關係的具體心法。

當中包含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觀察」是客觀地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感受」是指把自己的感受溫和的說出來,幫助對方同理自己;「需要」是指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是甚麼,而非只是提出批評或策略;「請求」是指考慮雙方的需要,提出明確、具體的請求。「善意溝通」透過步驟明確、簡單易明的溝通心法,讓每個人更有效地表達及理解彼此感受和需要,促進個人身心靈健康及人際關係。

以禪修配合情緒教育

《明報》報道,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校長許定國表示,該校一直有禪修課程,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內心世界、學習活在當下。今學年再引入JUST FEEL的課程,兩套教材可以起平衡作用:「正念禪修重視內心情緒,JUST FEEL的課程就幫助學生把情緒表達出來,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此外,學校地下操場的柱子上,亦陳展出有關情緒教育的信息,希望學生一踏進校園,就已沉浸在善意溝通的氛圍中。

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校長陳滿林則表示,他們在本學年把JUST FEEL的教材,應用在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中。學校又特別設計《榮根人成長日記》,鼓勵學生在日記以繪畫、文字抒發情緒,「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以增強學生的身心靈健康。

佛教慈敬學校訓導主任楊潔婷接受《佛聯匯訊》訪問時說,慈敬推行「善意溝通」已超過一年:「學生都樂意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師亦善用善意溝通技巧,跟學生彼此連結以建立更深的感情和信任,共同建設和睦的校園生活。」未來,她希望繼續推展「善意溝通」技巧,培養富同理心的校園文化,讓更多學生受惠。


延伸閱讀:

非暴力溝通與化解衝突系列之一:幾乎任何一種衝突,都可以用非暴力溝通化解。我們應該這樣做⋯⋯

非暴力溝通與化解衝突系列之二:如何去除評論,進行觀察,說清事實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