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常說修法需要藉境練心,可真的當境界現前時,我們是否觀察過自己的內心究竟是怎樣的情狀呢?蓮池大師曾以置於火旁的五種物品,來譬喻人們面對世間財色名利的境界時所產生的不同反應。我們不妨比照著看看,自己的對境之心究竟屬於哪一種。
人對世間財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於此,五物在旁,
一如乾草,才觸即燃者也;
其二如木,噓之則燃者亦;
其三如鐵,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猶可熔也;
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滅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甕,猶可沸也;
其五如空,然後任其燔灼,體恆自如,亦不須滅,行將自滅也。
初一凡夫,中屬修學漸次,最後方名諸如來大聖人也。
——《雲棲法彙卷十三》
譯文:當人們遇到財色名利的境界現前時,會表現出種種不同的反應。現在以比喻來做說明。譬如燃一把火在這裏,把五種東西放在火邊。一種是乾草,一遇到火,立即燃燒。第二種是木柴,雖然不會立即燃燒,但只要吹幾口氣,也就燃燒起來了。
第三種是鐵,它遇到火是不會燃燒的,但是被燒到一定的熱度,鐵也會熔化。第四種是水,不但不能燃燒,而且還可以把火熄滅;可是如果把水裝入器皿中煮,還是可以把水燒沸。第五種是空,無形無相,任你烈火怎樣焚燒,空的體性永遠安然無損,用不著去滅火,火勢必然自滅。五種物品中,第一種如凡夫境界,中間三種如同修習佛法由淺至深的工夫漸次;最後一種才是諸佛所證的精神境界。[1]
轉載自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23rnfVYoA
延伸閱讀:
「忍辱」代表委曲求全、逆來順受嗎?佛陀以這則故事,開示如何以忍辱波羅蜜化除障礙⋯⋯
[1] 柏林禪寺《禪》刊〈竹窗隨筆二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