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雲岡石窟「音樂窟」的第12窟及「第一偉窟」第6窟,經過300多天的封閉修繕及數位化保護工作後,於12月16日正式開幕。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以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始建於北魏和平年間,現存主要洞窟45個,共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9,000餘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雲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12窟名為「離垢地菩薩洞」,俗稱「音樂窟」。四壁佈滿層層疊疊的飛天伎樂,集中展示了當時西涼、龜茲及中原地區的各種樂器。前室北壁最上層為天宮伎樂14身,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箜篌、腰鼓、義觜笛、法螺等樂器。
音樂在佛教裏,是十供養之一,供養音樂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大寶積經.無垢施菩薩應辯會》載,凡是以伎樂、香花等供養三寶,得以成就三十二相。在《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也說,凡是至誠布施微妙音樂,能夠得到天耳清淨。音樂不但能夠用以供養三寶,更能淨化心靈、流傳久遠,發揮利樂眾生的廣大效果。
第12窟是雲岡石窟伎樂雕刻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國音樂和佛教音樂的重要資料,故稱「音樂窟」。
至於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設計最完整、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細的洞窟,也是保存狀態最好的洞窟之一。據統計,該窟現存各類佛教造像2,900餘尊,芸芸眾相、各盡風貌,因此被稱為雲岡石窟「第一偉窟」。
第6窟完成於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遷洛之前,其完整的佛傳故事序列、獨特的建築空間結構等,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雲岡研究院表示,在雲岡石窟第12窟及第6窟完成修繕後,第5窟將展開洞窟調查和維護工作,於12月16日起封閉,具體開放日期將依據工作進度確定。
延伸閱讀:
文物醫生守護雲岡石窟佛像──別人眼中枯燥的工作,他們卻從中找到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