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許願、祈願、發願、行願,到底有甚麼差別?

(圖:赤峰萬佛寺)

寒來暑往,日復一日。佛像前的人們來一波又一波,他們都帶著自己的心願上香叩拜,然後許願,如果願望成真再來還願。

但是,其實佛教中並沒有「許願」一說,準確一點說叫做「祈願」,一字之差到底有何不同?許願、祈願、發願、行願,到底有甚麼差別?

有些人會說去寺院「燒香拜佛許個願」,但他們不知道的,實際上「許願」兩個字,是來自於民間信仰中與拜求神明相關的說法,並非源自正信的佛教。在《辭海》裏,許願有以下兩個解釋。

許願

1、向神明祈求幫助,並許諾願望實現後,將以財物酬謝。

2、事前答應對方給以某種利益。

這相當於帶著求人辦事的心態,你若幫我完成心願,我就許諾做一些相應的酬謝。雖然願望本身可能是好的,也帶有承諾的履行,但仍然不能改變其交易的本質。佛菩薩早熄滅貪瞋、解脫輪迴,不是因為人們許諾的報答而出手相助。

祈願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祈請佛菩薩的加持。在佛教中,對於這種情況稱為「祈願」。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出於對佛菩薩、對三寶的完全信賴而祈請,而不是你幫我完成心願我就兌現酬謝的交易,在心態上、在因果上是有本質上的差別的。

例如,許願之人往往會說「請保佑我家百病全消,如果實現,我願意為佛陀再塑金身」。這裏搞錯了重要的一點,不管心願是否實現,塑造佛像、吃素念佛或多行善事,那絕對不是為了酬謝佛菩薩而做的,做這些事那完全是為了我們的修行啊!而大眾期望中的「保佑」、「消災」或「延壽」,大多也是做了這些功德之後帶來的福報。何為因,何為果,一定要搞清楚!

發願

發起誓願也。 《阿彌陀經》曰:「當發願生彼國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如果是一位已經皈依三寶的佛教居士,除了祈願一些現世福報之外,一定記得要「發願」。

發願和祈願還是有所不同的,相對來說,發願更帶有誓願的意思,大多是「發大願」、「發無上願」。學佛,就是學佛菩薩的所言所行,最後也跟隨佛菩薩那樣解脫輪迴、證得菩提、利益眾生。那麼,發願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學佛菩薩的發願。

發願,也分為總願和別願。總願,就是諸佛菩薩共通的誓願,例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別願,指諸佛菩薩基於各身想法所立下的誓願,例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十二願等,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所相應的佛菩薩來發願就可以了。

相較於抱著解決現實煩惱、祈求現世福報而來的香客,作為皈依的佛弟子,即使現世安樂,也應當知道輪迴之險,如果不發起出離輪迴的願望,那真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每次誦經念佛或廣做功德之時,切勿忘記在心中發下成就菩提、度化眾生的大願,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最希望看到的!

行願

身之行與心之願。此二相資而成大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發願不是照本宣科,不只是說出來聽,所以發願之後,最重要的是「行願」。

第一步,需要把這個願望變成自己真正的想法,這不是佛菩薩的大願,而是我自己發自內心最大的願望。

第二步,把這個願望分解成若干個步驟,在生活中實現。例如發願利益眾生,我有甚麼特長和能力,能做哪些事利益眾生;例如發願往生淨土,我的善業夠不夠,我的惡業都誠心懺悔了嗎,平時念佛的用心到不到。如果沒有具體執行細節的計劃,就會變成是短暫的心血來潮,或是虛無飄渺的目標。

第三步,要有一種無我利他的擔當。地藏王菩薩就曾發下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也一樣,發願和行願的過程中莫忘初心。誦經、禮佛、行善,並不是只為自己個人,在做功德迴向的時候,心裏想的人越多,願力就越大。


轉載自赤峰萬佛寺:
https://mp.weixin.qq.c…f_c57KA

延伸閱讀:
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無窮盡,曾玉華教授發願當菩薩的追隨者……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