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西藏古籍保護員踏遍17,000公里,歷時6年收集、保存貝葉經

(圖:新華網)

西藏羅布林卡園林內的文物庫房,經架上存放著大量貝葉經,每一部都由兩塊木板夾護,再用布包裹。五十六歲的久米次成小心翼翼地,用定制的存儲櫃架存放貝葉經。

對於收集、修復貝葉經的難度之大,古籍保護員久米次成(Gyumey Tsultrim)深有感觸。

踏遍17,000公里 收集、保存貝葉經

西藏「貝葉經保護小組」成員久米次成,從事古籍保護已有二十五年。2006年起,他開始收集、修復和保護貝葉經典。

古籍保護員久米次成(圖:新華網)

公元前一世紀時,古人將把佛經寫在貝多羅樹葉上,以作記錄,是為貝葉經。這些佛教珍寶,有助後人理解原始佛教的精義。近年來,挖掘、保護和修復貝葉經,已成文物保護界的重要任務。

學者估計,世界現存貝葉經總量不過千部,而西藏存量佔六至八成左右,包括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古寫本,其中有不少屬孤本、善本、珍本類品。

保護組的成員次旺俊美說,他們自2006年初研究貝葉經以來,初步確定西藏有共1,000多函,近60,000頁梵文貝葉經寫本。

採集資料的過程異常辛苦。小組成員根據藏、漢、英文多種文獻中有關貝葉經流傳、譯經歷史及譯師足跡的記載,踏遍全區17,000公里,走遍寺院、遺址,逐家逐戶蒐集古籍,歷時六年。

不少寺廟都藏在深山中,道路崎嶇不平,下雨更是泥濘不堪。有一次,調查組在一座寺院遇上停電,只能在白天依靠自然光記錄文字。

他們不放過每一片貝葉經甚至殘片,逐一影印和整理編目,盡可能搶救及保存古老的組典。

久米次成說:「貝葉經字跡模糊,需要通過其他文獻對照,才能進一步辨識其內容。我會一個一個地認字,如果一個字錯,整段的意義就大不同了,因此整理文本需要很長的時間。」

他補充,部分貝葉經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發霉、蟲蝕甚至腐爛,增加了修復的難度。他以芝麻、麵粉煮成天然的粘合劑來修復佛經,並以「梵夾裝」的裝幀方式儲存,減少古籍的磨損。

近年,久米次成向600多名學生免費教授藏文書法和古文知識,以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


延伸閱讀:
貝葉經面臨迅速消失的風險,一群學者立願保存及整理,並讓大眾得以在網上免費查閱⋯⋯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