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述說《金剛經》衣鉢的故事:歷經生命中的艱辛時,可以透過金剛經「還至本處」⋯⋯

2022年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首場安排美學家蔣勳演講(圖:人間通訊社)
2022年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首場安排美學家蔣勳演講(圖:人間通訊社)

受到疫情影響,睽違兩年,眾所期盼的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終於回歸實體舉辦。首場5月28日由重磅講師,集詩人、作家、畫家等多重角色於一身的美學家蔣勳登場,在講座「變」的主題中,分享2021年三級警戒期間,居於台東鄉間,探尋本心及為疫情祈福的歷程,並以對佛法、生命更深的體悟,安慰有緣眾生,在瘟疫流行的混亂之中,能不驚不怖不畏。

2021年5月16日,政府宣布進入三級警戒後,蔣勳在池上鄉萬安村龍仔尾一處老舊農舍獨處三個月,抄誦《金剛經》、繪畫、迴向。回首這段人生當中值得懷念的時光,身處大自然,重新以另一角度看世界,他在縱谷裏的晨霧暮雲演繹中,實實在在了解水、雲、雨是因果,是循環,從雲朵的瞬息萬變,體悟到人無需執著,「時間」也不只是人的概念,院子裏的蓮霧、芒果、龍眼,流浪貓,乃至大地萬物,都有自己的步調;進而創作了〈縱谷秋晴〉這幅畫,記錄陪伴他的海岸山脈及溪水平原。

疫情的緊張,導致人們驚慌失措、謾罵攻擊,讓蔣勳想起了泰國清邁、寮國龍坡邦、緬甸帕敢,清晨僧侶列隊托鉢乞食清淨祥和的畫面,也聯想到《金剛經》開頭「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由此畫了另一幅〈還至本處〉,畫中一年輕一老兩位僧侶,象徵的其實是同一人歷經歲月的變化,顯示人隨時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但仍要持平常心安住當下。

蔣勳表示,衣與鉢就是穿衣吃飯,是生命的本質。講經說法之前著衣持鉢,是佛陀留給人世間的第一個功課,隱喻不遠離人群,與眾生結緣,更是放下傲慢,察覺及破除我執的具體行動。而「還至本處」則直指本心,回到「生命的原點」;歷經生命中的艱辛、困擾與驚慌時,可以透過金剛經的「還至本處」,學習將自己帶回簡單的初心,將心定住。

對哲學與生命有諸多探討的《金剛經》,是許多人度過艱難時刻的依靠。蔣勳與《金剛經》結緣,是父親臨終前,奔赴加拿大的十小時航程中,誦持父親所送的經本,讀到「不驚不怖不畏」時,感受到莫大的安定力量,支撐第一次面臨死亡功課的他,並讚歎非漢人的鳩摩羅什能將經文翻譯得這麼精準,尤其是「還至本處」的甚深寓意,更引領他閱讀《維摩詰經》等其他優美的經典。基於感念及好奇,蔣勳展開對於鳩羅摩什的研究,透過史書記載及親身走訪新疆,帶領聽眾走入時光隧道,認識鳩摩羅什精采的一生及舍衛城的地理位置。

「孤獨是和自己在一起」,當多數人因隔離感到恐慌不安時,蔣勳感謝三級警戒,讓他有機會獨處,與不斷變化的自己對話,領悟生命的本質,並重新思索《金剛經》開頭被他忽略的一段話。三個月獨居時的繪畫創作於台東、台中、台北、台南巡迴展出,他許下衷心的祈願,6月12日展出結束時,疫情也已然平息。

一連二十九場的「未來與希望」講座持續至6月25日,今年首次開放Zoom會議室,服務無法在惠中寺YouTube頻道及臉書粉絲頁觀看的聽眾,首場講座吸引來自中國宜興、上海、江蘇、無錫、揚州、重慶、香港等地及馬來西亞、里斯本的聽眾進入會議室,一起汲取當代名師所感所悟的人生智慧,及所傳達的正向力量。

轉載自人間通訊社:
https://bit.ly/3Q099Hg

延伸閱讀:
讀誦《金剛經》能夠不執著?關鍵就在這裏⋯⋯

《金剛經》是安心的法門:覺誠法師、北京大學教授對談經中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江味農居士後人設立「金剛經講堂」:將祖父的功德傳承下去,這是我畢生最大的心願⋯⋯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