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淨法師是繼玄奘之後,求法與翻譯皆卓然有成的三藏法師,也是中國首位從海上赴印度求法的僧人。
義淨(635-735),山東濟南長清張夏人。在他十歲時,玄奘法師自印度取經回到長安,轟動中國佛教界。年幼的義淨倍受激勵,「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對前人之雅操甚為欽佩。
十八歲時,義淨發願赴印度求法學習。後來他辭親落髮,到山東濟南郊區四十里外的土窟寺出家為僧。
受具足戒後,他學習道宣、懷素兩家的律學長達五年之久,又先後在兩京(洛陽和長安)學習各種經論。
三十七歲那年,義淨法師終於如願啟程前往印度。那時候,他此番舉措與玄奘法師「潛出長安」不同,也得到了當時朝廷的支持。他到武周證聖元年(695年)才回到洛陽,前後歷時二十五年。
其時義淨法師已六十二歲,帶回 「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 那時候,武則天親迎於上東門外,敕令於佛授記寺安置及翻譯聖典。
法師除了撰寫「內法四十章」,介紹印度僧眾常守的基本律儀共四十條外,還專門譯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一卷等。其譯風偏於直譯,由於他精通梵、漢兩種文字,所譯非常準確。
自印度回中國後,他在玄宗開元元年(713)圓寂,一生共譯出經書107部、428卷。
義淨大師承繼法顯、玄奘等前賢,藉著為眾生捨身忘軀的求法精神,成為首位從「海上絲綢之路」赴印度的僧人。以西遊的行程而論,玄奘法師是陸去陸回,義淨法師則屬海往海返。其成就比起法顯、玄奘,實是不遑多讓。
延伸閱讀:
大慈恩寺:唐代紹隆佛種之地,玄奘法師曾在這裏翻譯多部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