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停止跳動三天後,他靠在牆上,遺體沒有氣味,神態安祥,看起來像是在沉思⋯⋯
七年前,美國神經科學家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見證並記錄下他的朋友──倫珠梭巴仁波切(Geshe Lhundub Sopa)的死亡歷程。
仁波切於2014年8月28日離世,終年九十一歲。五天後,戴維森回到美國的鹿野園佛教中心(Deer Park Buddhist Center)探望他。「他的身體仍沒有甚麼變化。這真的很驚人。」
再過兩天後,仁波切的遺體才開始腐爛。
從密宗的角度來說,仁波切進入了「圖當」(Tukdam,又稱為「法身定境」)的狀態。「Tuk」代表心智,而「dam」則代表三摩地,或極度專注的狀態。這是一種禪定狀態,即使身體死亡,其意識仍然存在,也能夠延緩身體腐化的跡象。有藏傳佛教文獻記載,一些修行人圓寂之後,身體依然溫暖,看起來像是仍然活著。
戴維森和同事們近年開始研究「圖當」的狀態:「這挑戰了死亡的傳統定義。我們與西藏僧人和學者合作,以增加我們對這一現象的理解。」
由戴維森創辦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健康心智中心」(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Center for Healthy Minds)有一群研究員前往印度,研究藏傳僧人的死亡狀態。根據他們在今年年初發表的研究報告,有些僧人的身體在死亡之後,遺體腐爛的速度變慢了。
有一些僧人在被宣佈死亡後三至五天之後,遺體才開始腐爛。研究員也發現,當被臨床宣布死亡後,在「圖當」狀態中的僧人,體內沒有可檢測到的腦電活動。
外國佛教媒體Tricycle的編輯Daniel Burke認為,西方醫學界應該改變「死亡」的傳統定義──死亡更像是一個過程,或穿越各種狀態的旅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開關」。
除了戴維森之外,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Moscow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員近月也邀請了一群藏傳僧人展開研究,用科學儀器檢查他們禪修期間的大腦活動,希望藉著研究「圖當」現象,能夠找出有助太空員進入長期「人造冬眠」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