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人間佛教學術前沿論壇」圓滿。程恭讓教授解說原始佛教對疫疾的理解:人類需要警覺免疫力普遍下降的問題⋯⋯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協辦的「視野與方法:人間佛教學術前沿論壇」於1月1日在線上舉行。論壇由西北大學王雪梅教授主持,與談嘉賓有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文良教授。來自海內外十餘所高校的二十九名青年學者及相關專業師生共百餘人,參與了線上論壇並與嘉賓進行互動。

在主題報告環節,李利安談了世界史三大史觀對人間佛教研究學術視野的借鑒作用。他認為所謂學術視野,從字面上來講就是研究某個對象時所觀察到的範圍,一般是研究對象本身的範圍及其所關聯到的範圍,以及研究者研究這個對象時所要涉及的範圍;前者強調研究對象這個客體,後者強調研究者這個主體。

具體來說,學術視野至少包含四個方面,第一、問題所在時空範圍,時間上如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空間如本土、海外、中國、國際、全球、西方等。第二、問題所在文化領域,既有相對固定的文化領域,如音樂,書法、建築、繪畫,也有不斷生成變化的一些文化領域,當然這類問題一般也形成一種研究領域,積澱成一套相對公認的學術話語體系以及相對公認的理論,如現代性的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現代性視野,這方面可能成為學術視野的還有文明交往、文化自覺、文化戰略、佛教中國化、人間佛教等等。第三、作為視野的學科與方法,如社會學、地理學、倫理學等都可以成為一種視野,這其實是一種觀察方法,還有一些具體的研究方法,當然也能成為一種視野,如比較研究的視野,跨文化交際的視野等。第四、同一問題或同類問題的觀察範圍,如宏觀、中觀、微觀都是一種視野。一般提倡學術視野的拓展,但視野拓展主要不是問題放大,而只是觀察問題的路徑放大,所以,從觀察問題的視野來看也會有多重視野或某幾重視野的說法。

視野與方法:人間佛教學術前沿論壇(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視野與方法:人間佛教學術前沿論壇(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接著,李利安介紹了中國世界史學界的三大史觀,即整體(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和文明交往史觀,也可以叫三大學術視野。進而認為人間佛教的研究也應該借鑒這三大學術視野,將人間佛教放在整個世界格局尤其是世界宗教格局下來觀察,抓住人間佛教現代化轉型這一基本歷史軌跡,探尋人間佛教的文明屬性及其在人類多元文明交往當中的地位與作用。希望青年學者們在人間佛教研究方面不斷拓展視野,並勇於發現新的學術視野。

緊接著,程恭讓做了題為「從原始佛教對於疫疾的理解談後疫情時代人間佛教的思想方向」的報告。程教授闡釋了原始佛教對疫疾的理解。首先,佛教對受到傳染病影響的人群,抱有深刻的慈悲救助理念和情懷;其次,關於疫情的來源,佛教認為夜叉承擔著與今天所言的病毒相同的角色,而善神的維護大體相當於現代所言的人體免疫力;人類需要警覺人體免疫力普遍性下降問題,致力於「免疫力文明」的建設和提升。再次,在原始佛教的世界觀中,病毒與人類之間的矛盾客觀存在,而這一矛盾的解決,不僅需要人類道德文明的進步,還需要以慈悲智慧為基礎的犧牲精神和宗教文化的建設。

程恭讓還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人間佛教應關注四個問題:第一、回歸佛教的無常性智慧和追求解脫、菩提的宗旨以反思人類文明近幾十年滋長的盲目樂觀的傾向。第二、人間佛教重要的發展方向是與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動。第三、我們不僅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達的現代化,還應追求人類整體免疫力不會下降的現代化。第四、要重視和加強佛教文明的交流性。

張文良報告主題是「人間佛教的研究方法論芻議」。張教授建議青年學者在做人間佛教研究時,首先要樹立方法論方面的自覺。第二是可以考慮將以文獻為中心的研究轉向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從佛教的立場解答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問題,這種解答的過程是未來人間佛教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對待我們所繼承的佛教研究成果,不僅要順著說,還要接著說,也就是能夠站在人間佛教的立場,去開拓出新的領域,發現新的問題,找到一個新的答案,只有這樣,人間佛教才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人間佛教的運動也才能像一條大河,生生不息,奔湧不息。

張文良還指出,日本的佛教界和學術界已經認識到,對於現實社會活生生的佛教現象,目前研究所提供的關注度是不夠的,所以他們提出了「回到生活世界」的口號。日本的學術界總體上來講雖然還是以文獻學為主,但研究方法已經很自覺地開始發生反思和轉向了。

在問答互動環節,每位嘉賓都給出獨到見解。程恭讓回答了「宗教敏感」的問題。程教授認為可以換一個思路,問一問佛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如果說佛教是宗教,那應該是智慧的宗教,如果是哲學,就應該是實踐的哲學。應該更多地去強調佛教本來就是文化和覺悟的那一面。如果能認識到佛教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覺悟,是一種人生哲學,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不會那麼敏感了。張文良回答了「以詮釋學研究佛教」的相關問題,他認為這個研究路徑本身沒有錯,但是實際上它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語言學、文獻學和思想史等方面的訓練作為前提才行。

最後,李利安總結發言,認為今天參加人間佛教獎學金的學子,在發言過程中顯示出來思想的靈動、語言的流暢和思維的敏捷,對問題的認識也更加地緊湊和連貫,他希望同學們接下來可以把這種水準落實在文字方面。張文良對同學們的研究能力進行了認可,勉勵大家一定要堅持下來,久久為功,必有大成。

主持人王雪梅教授和司儀謝志斌老師做了最後的陳詞,論壇在老師們的祝願聲中完美地落下了帷幕。據悉,本場主題論壇是「2021年度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期間相對獨立的一個學術活動,學界多位學者線上參與。

轉載自人間通訊社:
http://www.lnanews.com…%E5%A3%87.html


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