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知識從外學得,智慧從內修得──本性法師談修學佛法六大步

本性法師(圖:福州開元寺)

北宋的蘇軾曾寫過:「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南宋《大慧禪師語錄》中有句:「憑師一滴曹溪水,四海為霖報我皇。」

那麼,這一滴水是甚麼水?又是甚麼味?以我認知,就是中國佛教漢傳禪法的水,就是漢傳禪法的味。

漢傳禪法有其殊妙的理論架構、實踐途徑,以及境界預期。這裏,以我學修經歷與體驗為基礎,從個人認知與驗證的角度,對漢傳禪法作些綱要介紹。介紹的出發點,是為了將漢傳禪法的殊妙,以簡單明了的文字般若給予說明,並盡可能地以個人的學修為依據,為興趣者們提供一定層面與一些側面的學修方法與次第,作為學修漢傳禪法的參照。

在我這裏,漢傳禪法基於佛教八宗,即唯識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主要指慧能禪法,以《六祖壇經》為基礎。後慧能時代,慧能禪法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也就是形成禪門五宗: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

綜合中國佛教八宗與慧能禪法五宗,我以為,漢傳禪法主要可以歸結為四大種類,即默照禪、看話禪、止觀禪、念佛禪。那麼,如何修學這四大禪法?當然,各大禪法,各有方法,各有次第,專修者可一門深入,深究細參。不過,我想,針對特定人群,為了方便,如非專業人士,如非時間充裕人士等,亦可嘗試如下原則,簡約學修,如方法得當,亦不難登堂入室。

一、學修第一步:明確學修目標,事關身心靈

我們學修禪法,不為學修而學修,而為解決身即生理問題,而為解決心即心理問題,而為解決靈即靈性的問題。作為凡夫,身心靈存在無限的提升空間,直至得到超越,打破有限與無限的界限。

二、學修第二步:事關信願行

學修禪法,以信為基。信即大信心,信任佛法僧,信仰佛法僧。心中無信,何來感應?信的基礎上便是願。願即發願、誓願,為大願力,也就是樹立大理想,表白訴求。願的基礎上,便是行,行即大行動,乃行動力、實踐力。如何行?答案是聞思修。

三、學修第三步,事關聞思修

學修禪法要廣博多聞,如聽經聞法。慧能祖師聽人誦《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有所得。觀音菩薩就是以「耳根圓通」「聞聲救苦」或「尋聲救苦」而著名。聞後要思,中國佛學院便以「多聞多思」為院訓。高僧大德多是偉大的思想者,坐禪之中的「靜慮」「參」,其實也有靜思的含義在其中。修,當然是指實修、修煉。那麼,如何修?答案是戒定慧。

四、學修第四步:事關戒定慧

佛教特別強調,佛滅度後以戒為師。說:戒為無上功德本。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佛教全集為《三藏》,戒律即律藏,佔了其中三分之一。有戒才有定,戒是定的基礎、前提。定:即一心不亂,一念不生;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無念、無住;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定,在佛教學修中,是個特殊的境界。佛教教義中,有兩大翅膀,即慈悲與智慧。智慧是從定中來,智慧,亦簡稱「慧」,又叫般若,與知識有重大區別。知識從外學得,智慧從內修得。如何是慧?答案之一,即空假中。

五、學修第五步:事關空假中

何為空?不是空空如也、一無所有的空,而是指,萬物沒有自性。這空,蘊含著無常、無我、無主宰、有漏皆苦等。基於此,所以才應看破、參透、放下、捨去。何謂假?這指世間萬物,雖然本質空,但是,現在分析察驗之,又是顯現有的,如筆,如墨,如男人,如女人。但這不是真有,不是本質,只是現象,佛教亦謂之妙有。當然,我們也要珍惜萬物,以假修真,努力精進。何為中?中為中道、中庸、中和。空和假,取其辯證,則為中。空與假,取其圓融,則為中。在佛教,中是真理的彰顯,是萬物的尺度。那麼,何為中的內核?答案為和善圓。

六、學修第六步:事關和善圓

佛教倡和、貴和,強調僧團的六和敬,六和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戒和同修。為甚麼要和?因為世界因緣、眾生因緣,互為聯繫,互為因果,同命運,共舟航。有和,才有和順和平,才有和諧和美。在佛教,和即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善,可謂良善、善良。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本性,也是佛性,是佛教倫理與道德的至高原則。同時,有和才有善,連和都沒有,何來善?所以,有謂:為善最樂,止於至善,乃至用詞「善哉善哉」,以此表達讚歎與肯定。圓即圓融、圓成、圓滿。在禪宗,是溈仰宗法門中的圓相。圓相,具足圓相,指絕對的真理,是生命與萬物的實相,是法性,是真如,是拂子一揮,是如意一舉,是錫杖一揚,是佛陀拈花與迦葉微笑,是我的登堂,是您的入室,是從此岸渡到了彼岸。

也就是,我們學修,要治我們的身,達到和;要治我們的心,達到善;要治我們的靈,達到圓。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善,解決生命心性問題;圓,解決宗教信仰問題。這也提示我們,我們的修學在哪兒用功?要在身心靈上用功。這身心靈,是我們用功的法器。這法器,一旦用功得法,將趣入和善圓的終極道路與境界,從而回歸人性,證得佛性,超越法器自身。(作者本性法師為莆田廣化寺方丈)

轉載自鳳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F36AectzVD


延伸閱讀:
修持戒定慧可觀實相?如何超越無常、無我、苦與空? 觀成法師開示(部分有字幕)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