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界詮法師:受持五戒能獲大功德

(圖:Pixabay)

學佛者,在受三皈依之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

受持五戒能獲大功德,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說:「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辨意長者子經》說:「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群生悉養物命,令眾得安;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貪,濟諸窮乏;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戒,奉齋精進;四者、誠信,不欺於人護口四過,無得貪欺;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事乃得生天。」

《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

持戒有下中上品,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生天上,上品可得阿羅漢乃至無上菩提。受持戒法,守護無犯,能遠離一切災難恐怖,具足一切善法。 《大智度論》說:「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戒是防止義,能防非止惡。戒與律常合稱,戒是有所不為,律是有所當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如此;戒是各人持守,律是團體活動。在梵文中,戒叫作尸羅(śīla),律叫作毘奈耶(vinaya)。

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這是得人天善趣異熟報身的根本,亦為修行聖道與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進入佛門之後的在家弟子,便應受持,通常稱之為在家戒。

五戒中,前四戒(戒殺、盜、邪淫、妄語)是「性戒」。「性戒」是在佛法與世法中皆所不許者,即使佛不制戒,犯了殺、盜、邪淫、妄語(欺騙)行為,就是罪惡。

最後一戒(戒飲酒)屬於「遮戒」。「遮戒」是佛教制定,助弟子避免觸犯「性戒」,所以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飲酒本性上說,不是惡行,本性非罪,故飲酒不是「性罪」。但飲酒亂性,開不善之門,是生罪之因,可導致罪行,障礙善法。所以為了防護淨行,佛教遮令不飲諸酒。

在五戒之中,殺、盜、邪淫、妄語的四戒,均有可悔與不可悔罪;飲酒一戒,雖犯均為可悔。

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懺,在佛前禮懺,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懺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墮三塗,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三塗;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1]

轉載自普陀山佛教協會:
https://mp.weixin.qq.com…62wDkw

延伸閱讀:
戒律的藝術────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二十三)


[1]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