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甚麼是菩薩?
答: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簡單地解釋,凡是抱著廣大的志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齊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自度度他)和徹底的覺悟(自覺覺他),這種人便叫做菩薩。
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厄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大不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並不能稱為菩薩。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分,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1]
問:甚麼叫做六度?
答:
「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布施有三種:凡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的財物(外財施),或是布施智慧、知識,乃至捐血、器官捐贈等(內財施);凡保護大眾的安全,使他們沒有懼畏的叫做「無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持戒,當中三聚淨戒是大乘菩薩戒的代表,包括攝律儀戒(即遵守佛教制訂之各種戒律,防止過惡)、攝善法戒(即誓願實踐一切善法,以修習諸善為戒)和攝眾生戒(即發心教化眾生,使得利益)。
第三是忍辱,即為利益有情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
第四是精進,即不懈地努力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的事業。第五個是禪定,第六個是般若(即智慧),為自覺覺他而修禪定和智慧。(摘自《佛教常識答問》趙樸初)
轉載自靈隱寺:
https://mp.weixin.qq.com/s/…GhWtw
延伸閱讀:
須菩提、阿難、舍利弗尊者各以何因緣發起大菩提心?
[1]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學佛Q&A:菩薩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