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玄奘法師圓寂紀念日:當年他不懼艱苦,走過了漫長的西行取經之路,終為後世帶來無數瑰寶⋯⋯

圖為大雁塔前的玄奘法師銅像
圖為大雁塔前的玄奘法師銅像

今日(農曆二月初五)是玄奘法師圆寂紀念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示紀念。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俗姓陳,名褘,是洛陽緱氏縣人。他出身名門,祖先歷朝為官,幼年時聰慧好學,博覽各家宗論典籍,並隨出家為僧的兄長學習經典,十三歲就能在大眾前述說經論。

玄奘法師博覽群經,發現佛教各家教法見解分歧,發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經,希望追源梵文原典,將之譯成漢文,以解眾惑,令佛法在東土廣傳。二十八歲那年,玄奘法師不懼艱苦,混在難民潮裏,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敦煌等地,穿越大戈壁,走過漫長的絲綢之路。他曾經走過酷熱的沙漠,人馬俱疲,心中不斷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祈願西行求法之願得以完成。幾經艱辛,他終於到達印度的那爛陀寺,並在該地鑽研經論、參訪高賢。

他遍遊西域十七年後,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等詳細地收錄在《大唐西域記》,至今仍讓不少研究印度歷史文化的學者受惠。他將數百件佛像、舍利等珍寶帶回國,並迎請了657部梵文原典。玄奘法師亦從戒賢論師學習唯識學,回國後將之廣傳,成為唯識宗(法相宗)初祖。回到中國後,玄奘法師先後在大慈恩寺、玉華寺等地領導翻譯多部經論,為後人留下大量漢譯寶典,當中不少是與唯識學有關的論典。

玄奘法師翻譯的大乘經論,包括《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和《解深密經》等,部派佛教的經論則有《品類論》和《大毗婆沙論》等。佛教的經、律、論三藏,法師皆有譯本流傳於世。據印度學專家黃心川先生的研究,玄奘法師一生共翻譯了七十五部共1,335卷佛教經律論,約為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總數的11.4%。他所翻譯的經典,約佔隋唐譯經總數(2,471卷)的 53%﹐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在玉華寺翻譯的。

玄奘法師於664年二月初五示寂,世壽六十三歲。唐高宗追諡為「大遍覺」,各地送葬者多達百餘萬人。

他精通經、律、論三種經藏,人稱「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法師、真諦法師和不空大師並稱為中國四大譯師。道安法師如此稱讚玄奘法師:「萬古仰完人,大漢聲威揚異域;千秋傳絕學,盛唐文物震全球。」他治學之嚴謹、求學之堅毅,值得我們學習效仿。


延伸閱讀:
玄奘法師的留學生涯——求學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