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個想法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廖芳英相信一幅畫也可以。
三十歲那年,她摔倒受傷,一位佛教徒助她推拿治療。閒談之間,對方與她談起佛法來。廖芳英心中的困擾漸漸得到紓解,也因此趣入佛門。
有一天,她在台東一座廢墟裏,意外看到那裏有一幅藥師佛畫像,心中不忍,遂將畫像請回家供奉。「不如試試臨摹佛像?」
曾有市民觀賞她的佛畫後,生起興趣,進而去了解佛像背後的故事;也曾有朋友看到她的《流淚觀音》後,深受觸動,落淚不止。這些都讓她深感欣慰,成為繼續創作下去的動力。
極耗精力的「布藝推繡」
今年五十六歲的廖芳英,曾以「布藝推繡」(布貼畫)技藝創作《十二藥叉神將》系列造像、《韋馱菩薩》、《綠度母》和《流淚觀音》等。她說,希望觀者心生祥和,生起歡喜心。
「布藝推繡」源自中國古代宮廷工藝,有「浮雕軟撥」和「硬撥」兩種技法。藝術家先構圖,再化零為整,將不同材質和顏色的棉布,拼繡出一幅完整的藝術品。
若是「浮雕軟撥」,需將布片推進珍珠版內,讓製成品展現立體感;如果是「硬撥」,則是用布包著硬紙,再黏貼成圖案。這門手藝工序繁複,且十分耗時,在一般展覽中屬少見。
不少人都感到好奇,為何有些佛像臉上沒有五官?她說,這是為了不讓觀者執著於「有相」或「無相」:「只要用心領會,作品自然為內心帶來寧靜。」在創作佛像時,她甚麼都不想,專注在每一片顏色上,讓布紋在手指間,化為莊嚴的法相。
她曾經在同一年,接連失去三位至親──父親、姑姑和教她素描的恩師,讓她十分哀痛。有一次參加藥師法會時,為菩薩的十二大願深深感動,因而發願為病苦的人祈福,並創作《十二藥叉神將》系列推繡畫。當時她每天創作十六小時,整套作品耗時八個月才完成。
公益現代佛畫集體創作
廖芳英近日推動「心經268字現代佛畫集體創作」,希望大眾種下善根因緣,一起來學觀音、做觀音。
她在工作室內免費提供工具和材料,讓市民創作繁體、篆體、梵文三種版本的布貼佛畫,拼湊成268字的《心經》。有位七十七歲的長者(最高齡的參加者)視力模糊,仍一邊念佛,一邊堅持把布貼畫完成。
廖芳英堅持不出售作品,並積極安排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巡迴展示,使更多人認識佛法,進而善用佛法改變習氣。她曾於2019年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布施自在—廖芳英布貼聖像畫作品展》。
台南民治市政中心11月2日至11月29日舉辦《守護地球》國際藝術家大展,特別邀請「布藝推繡」藝術家廖芳英展出大型布藝推繡畫,包括《韋馱菩薩》、《送子觀音》和《綠度母》。
延伸閱讀:
佛畫也可以是一個深入瞭解佛學禪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