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法輪禪師帶430位佛教徒前往印度朝聖,期間開示「中道」思想⋯⋯

(圖:Jungto Society)

韓國曹溪宗的法輪禪師(Venerable Pomnyun Sunim)於1月11日至23日,帶領430位佛教徒前往印度和尼泊爾朝聖,追尋佛陀行化的足跡,包括他出生、成道、弘法和涅槃的聖地。

法輪禪師說:「朝聖是為了跟隨佛陀的腳步,如果我們單只透過書籍和影片來研究佛陀的足跡,可能有些抽象或局限。朝聖的意義,在於更切實地了解佛陀在他的時代如何回應各種社會問題,以及他如何助受苦的眾生找到脫離痛苦的出路。」

朝聖之旅由鹿野苑開始,當年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初轉法輪,向五比丘講四聖諦。朝聖團隊隨後參觀了悉達多太子成道前、苦行六年的地方,以及王舍城(佛陀在東部地區說法的重鎮)、菩提伽耶(佛陀成道之地)、靈鷲山(佛陀晚年常於此地說法)等地。隨後,團體繼續前往尼泊爾,參拜藍毘尼(佛陀誕生地)等聖地。

(圖:Jungto Society)

沿途上,法輪禪師一邊向朝聖信眾開示佛法:「緣起法和中道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佛陀在苦行六年後領悟了中道,並在菩提伽耶證悟緣起法。其實『佛』、『解脫』、『涅槃』、『輪迴』等詞語,很久之前已在印度出現的,差別在於印度傳統與佛教對這些術語的解釋不同。不過,中觀、緣起論卻是佛教所特有的,在傳統印度思想中是找不到的。」

(圖:Jungto Society)

禪師繼續開示「中道」:佛陀領悟到,沉迷於聲色享樂之中,固然無法證悟;但如果執著於苦行,只會令身心受苦,同樣不能了脫生死輪迴。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才能趨向解脫大道。「中道」也就是說,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不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

最後,法輪禪師寄語:「佛陀成道之後,用盡一生心力去救度苦難的眾生,但他所救度的眾生,卻僅僅如一片樹葉那麼多,而剩餘的眾生,如同森林裏的樹葉一樣多。我們要發願救度剩餘的樹葉,如果我們以這種態度去修行,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光明。

「這世間還有無數的人還未與佛法結緣。所以,我們要精進修行,助更多人活得更自由、遠離煩惱痛苦。」

(圖:Jungto Society)

隨著朝聖之旅圓滿,與會大眾都法喜充滿,對原始佛教教義及佛陀生平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延伸閱讀:
韓國法輪禪師在菲律賓創辦特殊學校: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教育機會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