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故宮博物院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合辦「《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第二期展覽於12月14日開展,在佛陀紀念館展出四十二件精品。國際學術研討會也於13日晚上開幕,多位海內外學者討論《法華經》的教義及實踐,可說是《法華經》的文化盛宴。
研討會開場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介紹研討會緣起。法師談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提及《法華經》將佛陀所說真理轉化成通俗語言,是部蘊含文學、哲學、美學的經典。
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補充,《法華經》是故宮典藏佛典中數量最多的一部,闡述「人人皆可成佛」的意涵,亦符合現代教育有教無類的宗旨。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則表示,《法華經》不僅對佛教發展影響深遠,也是敦煌石窟重要印記,單是描繪《法華經》的洞窟就達上百個。出自《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更宣示「眾生皆可成佛」思想,現存《法華經》三部經中,彰顯其重要性。
「《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
第一期展覽自9月6日於佛陀紀念館開展後,受到廣大關注,至今已吸引逾22萬人參觀;第二期即日起開展,至2025年3月16日止,與大眾一起了解《法華經》如何穿越千年,無遠弗屆地影響著民間與各種藝術創作。
故宮策展人鍾子寅博士介紹,這次展覽精選故宮相關典藏,共78件作品,當中過半為宋元珍品,明代作品也多精美的宮廷本。
展覽的焦點文物,包括一套新發現的韓國高麗時代寫繪本,以及元至順元年(1330年)的罕見孤本──由永壽禪寺住持元浩大師寫經、畫家朱珤繪圖的泥金寫繪本《法華經》。此外,書法史上的著名作品顏真卿〈多寶塔碑〉,也顯示了唐朝時期佛教信仰的興盛。
展覽借用傳統解析佛典的三分法,分成三大單元:「序分」介紹《法華經》在印度的成立背景、漢譯、以及在中國的流傳;「正宗分」介紹《法華經》的主要美術內容、以及其圖繪的發展;「流通分」則呈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相關的觀音變相、以及《法華經》在亞洲的流傳,呈現這部千餘年來感染人心的佛典及其在藝術上的成就。
延伸閱讀:
慧喜法師談《法華經》的「成功之道」:保持一顆柔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