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繼承者湯用彤先生:紀念這位一代中國佛教史學泰斗

湯用彤先生(1893-1964)是享譽國際的中國佛教史學家,更是中國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學貫中西、匯通古今、旁及梵文、巴利文等的佛教學者。湯用彤致力於中國佛教史、印度哲學史等研究,早於上世紀初,他留學美國,與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文學家吳宓並稱「哈佛三傑」。時值湯用彤先生辭世紀念日,我們整理這篇短文,以示緬懷!

幼承父訓 致力佛學

湯用彤三歲即受教於父親所設的塾館,自幼耳濡目染,漸漸對歷史以及佛典產生濃厚的興趣。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佛教史》的「跋」中,說明自己研究佛學的因緣:「先父雨三公教人,雖諄諄於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啟發愚蒙,則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誡。彤稍長,寄心於玄遠之學。居恆愛讀內典(佛典)。顧亦頗喜疏尋往古思想之脈絡,(佛教)宗派之變遷。」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湯用彤畢生致力於佛教史的研究,乃受其父親的影響。同時,湯用彤更表示,研究佛教史的目的,是為「俾古聖先賢偉大之人格思想,終得光輝於世。」

(圖:網上圖片)

學生身份 任教清華

1909年,湯用彤十六歲,就讀於北京順天學校,同學之中有不少後來成為著名的學者,如新儒家梁漱溟、中國哲學家張申府等。兩年之後,湯用彤便投考清華學堂(清華大學舊稱),研讀哲學。

從清華學堂畢業後,湯用彤隨即考取官費到美國留學。可惜於臨行前,他卻因罹患眼疾而未能成行。當時,著名的史學家錢穆先生,即以「校中缺一國文課教師」之理由,任命湯用彤以學生身份,暫留母校任教國文,兼《清華週刊》的總編輯。

發表論文 改變學風

1918年,湯用彤赴美,入讀於明尼蘇達州漢姆林大學(Hamline University)的哲學系,只用了不足一年便從漢姆林大學取得文學土學位。翌年秋天,他申請了哈佛大學,研究西方、印度哲學,並與陳寅恪一起學習梵文、巴利文。在哈佛學習期間,湯用彤深受白璧德教授(Irving Babbitt)影響,深信必須擷取中西文化的精華,才能救亡圖存,走出時代的困境;以及主張將佛教史,放在東西人文宗教的脈絡中探討。

(圖:網上圖片)

哈佛大學畢業後,湯用彤受聘於東南大學(中央大學舊稱),出任哲學系教授。他的博學多才,受到佛學家歐陽竟無(歐陽漸)的重視,受聘為支那內學院巴利文及研究部的導師;並於《學衡雜誌》上發表〈佛教上座部九心輪略釋〉等文,分析早期佛教的教義。

由於東南大學發生學潮,1926年,湯用彤轉教於天津南開大學哲學系。次年,北代戰起,社會動盪,但湯用彤仍執教不息,先後任教於北京、中央、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期間,湯用彤發表大量佛學著作,如《印度哲學史略》、〈竺道生與涅槃學〉等,這不但豐富了當時的佛教界,而且使北京大學哲學系,因此而重視佛教思想。

湯用彤的晚年身體違和、健康欠佳,每天只能工作一兩小時,不過他仍堅持治學,撰寫佛學短文。1964年5月1日,他因心臟病發辭世,享年七十二歲。

參考資料:

星雲大師,〈中國佛教史學者湯用彤〉,《佛教叢書四——弟子》。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