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柬埔寨人每年約放生300萬頭鳥類,學者:若方式不當反會令動物受苦、破壞生態⋯⋯

新年來臨,柬埔寨不少團體都會舉辦祈福活動。主辦方會預先準備好要放生的動物,民眾一起祈福後,便會集體放生,讓牠們回到大自然。

「放生」的原意是慈悲護生,但方式不當或謀利式的放生,或會令動物受苦和破壞生態,違背慈悲精神。

柬埔寨每年約放生1,000萬頭動物,當中至少300萬是鳥類,魚和海龜也是受歡迎的放生動物。除了新年之外,民眾也會在衛塞節等節日,將魚類放生在湄公河流域。

為何放生動物的數量如此龐大呢?有時候,動物並非面臨被屠殺的命運,而是先有訂單交給供應商,確保他們有貨可供。部分放生活動的背後,可能牽涉非法狩獵者、飼養員、賣家之間的交易。

《南華日報》報道,鳥類學家、《The Birds of Cambodia: An Annotated Checklist》一書的作者弗雷德里克(Frédéric Goes)發現金織雀的數量近年來大幅下降。他認為鳥類貿易對該物種構成威脅。

吳哥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心(Angkor Centre for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的負責人克里斯特爾(Christel Griffioen)則表示:「不少特地為祈福活動而準備的動物,在運輸過程中或放生後不久就死亡。這樣做會破壞生態,弊大於利。」

世界保育生物學會曾經針對不當的放生活動發表聲明:「不當的放生活動,對生物的多元發展和生態環境有不良影響,包括侵略性物種的介入、基因污染、給動物帶來極大的痛苦、競捕行為、動物更易被捕食、疾病和人類健康問題等等。」

柬埔寨生物學家麥哲倫(Dr Kit Magellan)預計,非本地物種的放生,將會隨著國民的經濟條件改善而增加:「當民眾有更多的錢時,就會放生更多的動物,但也會放生更多的外來物種。」

現代謀利式的放生活動,給動物帶來許多痛苦。此外,放生外來物種,有機會對本地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因此放生前必須謹慎思量,是否會傷害動物或環境。

有見及此,金邊波頓寺的僧人Venerable Theum Thea提醒大眾反思放生的動機:「有些人想要放生鳥類,因為他們對動物有慈悲心;但也有人購買雀鳥來放生,是為了自己的功德,或是為了拍照。」

佛教倡導慈悲與智慧並重,護生的理念不能與環境保護的理念相違背。從持素、護林等方式著手,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從根本處去避免殺害生命,或向保育組織捐款,亦是護生的做法。


延伸閱讀:
我們應如何以修行的角度,看待素食文化?善慈法師談素食中的「六度萬行」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