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兒時有嚴重的恐慌症,但不知道原因是甚麼。他憶述自己很害怕暴風雪,有一次外面風太大了,便緊緊抓住家中的橫樑;每次坐車,他的心臟也會劇烈跳動。燃放煙花的聲音,對他來說是一場惡夢。
他嘗試了很多方法來處理焦慮:跑步、玩耍、逃到附近的洞穴躲起來⋯⋯但沒有任何效果,「事實上,我了解到,厭惡只會讓焦慮變得更大、更強、更牢固。」
那麼,他是如何轉化自己的焦慮呢?
在父親的幫助下,仁波切嘗試讓恐慌成為禪修的助緣──也就是把焦慮轉化為覺知。
他開始跟焦慮說:「哦,你好,焦慮,歡迎!」
仁沒切說:「(當時)這確實有所幫助,但因為動機實際上沒有改變(基本態度仍然是厭惡、排斥),只是想克服恐懼⋯⋯所以並沒有解決問題。我仍然在原地踏步——體驗焦慮,並急於擺脫它,這反過來又加劇了它。」
後來父親告訴他:「不要去跟恐慌對抗,那只會更糟。」於是,他嘗試真正歡迎自己的恐慌,「一開始,我很困惑,但事實上它真的有幫助。所以這就是禪修的第一步。」[1]
接著,他嘗試將覺知帶到呼吸上,輕輕地將注意力放在吸氣和呼氣上而,不試圖以任何方式改變它。
與恐懼做朋友
詠給明就仁波切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念佛、持咒、禪修等方法,看著恐懼而不捲入,與恐懼做朋友。
他說:「一般來說,我們的心會聚焦在問題上,而不是在禪修的技巧。於是我們將它誇大,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就像是把鼴鼠丘看成大山一樣。我們的心一刻也停不下來。它總是活蹦亂跳的,四處遊蕩,總是需要有某種刺激。」
仁波切說,歡迎自己的恐慌,是禪修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一旦我們對覺知呼吸、聲音或是默念有一定的經驗之後,我們就可以用焦慮或恐慌來作為禪修的助緣。」
如何以情緒為禪修的助緣呢?他表示,當我們焦慮時,身體會出現很多感覺,例如胃部不舒服,像是有火在燒,或全身上下有種緊繃感。這時候,我們可以從頭到腳覺知整個身體:
「不論你有甚麼感覺都是可以的──疼痛、放鬆、或是感覺到暖、冷,刺痛,重力。如果你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也是可以的,就跟它本來的樣子在一起,甚麼都不需要做。」
第三個步驟是「退後一步」:「對恐慌的恐慌,(有時候)遠比恐慌本身更強烈⋯⋯疾病,它是自然的痛苦,但是對疾病的恐懼,對疾病的厭惡,或對疾病的胡思亂想,窮思竭慮是比疾病本身更有問題的,也更痛苦。對恐慌的恐慌,對恐慌的厭惡,對恐慌的抗拒,比恐慌本身更強烈。所以在那種情況下,要退後一步。不要看著恐慌的感覺,而去看它背後的信念,去看那個不喜歡的感覺,那個對恐慌的害怕或對焦慮的恐懼。」[2]
最終,焦慮成為了仁波切禪修的助緣,而焦慮的力量,也會慢慢減弱。
詠給明就仁波切認為,不只是恐慌,焦慮、沮喪,還有憤怒、自卑,任何的煩惱以及生命中的痛苦,都可以轉化它們。
延伸閱讀:
《遊走,但不丢失》呈現詠給‧明就仁波切最偉大的禪修歷煉智慧
[1]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2024, June 1). How I Stopped My Panic Attacks. Lion’s Roar. https://www.lionsroar.com/how-i-stopped-my-panic-attacks/
[2] 詠給明就仁波切《轉化焦慮為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