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福報?

(圖:Pixabay)

很多人都知道福報的重要性。有福報,生活自在、富足、順遂;沒福報,處處艱難、事事不易。所以,大家都很願意布施、供養、放生、施食、做義工等來修福。

但同時我們也能觀察到一種現象,有些人的境遇並未因此改變,於是,心生懷疑和怨懟。

這究竟是甚麼原因?本文一起來探討。

首先,要先明確福報的本質,是往昔所造善業感得的樂果,不是誰賜予的。

即使佛菩薩神通廣大,也只能以種種善巧、方便說法、開示,引導我們止惡向善,卻無法將他們自身的福德贈送給我們。

如果福德可以贈予,佛菩薩對眾生又有無量慈悲,如同父母對自己的愛子一般不惜身命地愛護,早就將我們全部度化了,何苦還要一次次來到輪迴中救拔?

其次,善業的形成及差異是緣起的,取決於我們造善業時的發心是否殊勝、加行是否清淨、迴向是否廣大等。

例如一個人修布施時,發的是廣大菩提心,布施的過程中三輪體空、不著於相,迴向時願以此功德利益輪迴中的一切有情。

而另一個人同樣修布施,但目的是為了自己今生順遂,布施的過程中執著於人我、計較布施的多少、最後能不能得到回報等,迴向時只迴向給自己。

那麼,此二人所種善業的力量,是同等的嗎?《金剛經》為我們提示,兩者功德差別之懸殊,唯有佛陀能了知。

第三,以有漏的心,也就是以無明、執著、煩惱的心所造的善業是有漏的,感果、受用之後即消散。如果不能繼續修福、惜福,早晚消耗殆盡。

這就是為甚麼修福之人,未必越來越好的原因:一方面,過去世及今生所造的善業,因為我們的發心、加行、迴向有限而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修福的同時,可能還在損福。

不知不覺的損福行為

相對於身體和語言的行為,起心動念是更微妙、不易察覺的。以下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些常見心理,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折損了福報:

一、供養時夾雜「貪著心」

當我們供養佛菩薩時,是因恭敬感恩、虔誠皈依、願出離惡趣輪迴、願早證菩提、願正法久住,而發起純粹的供養,還是懷著「做交易」、「做投資」的心在供養三寶?

二、布施時夾雜「傲慢心」

布施眾生時,例如行乞的人,或流浪的小動物,是因同情他們的遭遇,希望能夠利益他們而伸出援手,還是一邊幫助,一邊看不起,高高在上地可憐他們而施捨一些財物?

三、隨喜中夾雜「嫉妒心」

當看到別人獲得了利益、快樂、榮譽,或是他人做出利益大眾的善行時,是發自內心地隨喜讚嘆,真心為對方高興,發願向對方學習,還是內心酸溜溜、妒火中燒、感到委屈、自怨自艾,或是嗤之以鼻,覺得沒甚麼了不起?

四、修忍時夾雜「瞋恨心」

面對別人的傷害修習忍辱時,是內心因觀照緣起、安然接納、平靜面對,還是雖克制怒氣,但詛咒對方早獲報應,看到對方遭遇不好的事情,內心幸災樂禍、心中暗喜,美其名曰「惡有惡報」?

以上是四種較常見的損福心態,看似在修福,實則在滋生和縱容一些不良心態,折損本就不多的福報。更多的損福心態,有待於每個人根據實際情況,反觀自身去發現和轉化。

觀念心念,時時守護

凡夫心是非常狡猾的,在我們修福修慧的過程中,常常潛伏其中,繼續滋養我們的無明、煩惱。願大家在修行過程中,不僅積極做事,更要仔細觀照起心動念。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mhFhLo0Q

延伸閱讀:
欲得幸福快樂,當恆常與慈俱!談慈心與福報的重要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