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ael)一個公園裏,雀鳥研究員安娜·莫拉萊斯(Ana Morales)手上拿著接收器收到訊號。她和同事穿過灌木叢,看見一頭斯文森畫眉鳥(Swainson’s thrush),在那裏跳來跳去。
莫拉萊斯是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生,她正在研究蒙特利爾市候鳥的活動。
斯文森畫眉鳥是一種源自美洲的棕色小鳥,身上帶有白色斑點。每年秋天,牠們都會從北部地區遷徙到南美中部和北部地區;但小鳥在這裏逗留的時間比她預期的要長。
結果發現,許多畫眉鳥會在蒙特利爾換羽毛,為長期遷移做好準備。尤其公園的灌木叢,有豐富的莓果及水等資源,使得雀鳥樂於逗留。莫拉萊斯說:「單是這片小小的綠色地帶,便足夠一頭鳥逗留四十天,這真的太神奇了。」
據粗略估計,全球約有10,000種雀鳥,其中近半是候鳥,而當中有4,000種會在繁殖和過冬的地區往返遷徙。三分之二的候鳥飛行距離長達20,000公里(約12,400英哩)──例如布穀鳥一年中有八個月在飛行,燕子一天可以飛行1,000公里;然而,似乎越來越多鳥類喜歡在城市逗留。
有專家認為,候鳥喜歡在遷徙過程中於城市逗留,是被燈光吸引而來,但城市卻是陷阱處處──輸電線、大廈的玻璃幕牆,還有居民飼養的家貓、獵人的捕鳥網和膠水陷阱等,每年均造成大量候鳥死亡。
夜間遷徙的候鳥特別容易被人造光干擾,城市的燈光吸引夜間遷徙的鳥類,使它們在照明充足的地方盤旋。這可能會耗盡候鳥的能量儲備,使牠們精疲力竭,也讓候鳥在遷徙過程中迷失方向,增加了被捕食和致命碰撞的風險。
據估計,每年有數以億計候鳥因撞上建築物而死亡,牠們最易撞上位於遷徙飛行路徑上最高、最明亮的建築物。例如有研究顯示,芝加哥的麥考密克展覽中心(McCormack Place),在2000年至2020年間導致多達11,567頭雀鳥死亡。
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家法蘭·索特(Frank La Sorte)解釋說:「(城市)很多光並非真正需要的,光源實在過多。」他認為,當雀鳥遷徙時,人類若能在夜間關上燈,就可挽救很多鳥類的生命。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在春季及秋季關閉麥考密克展覽中心內一半的燈光,鳥類死亡率可以降低近60%。
最近,一個由來自十五個國家的五十一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應用生態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輸電線會對低飛的雀鳥造成危險;一些位於候鳥遷徙路徑上的風力渦輪機,則會增加候鳥死亡的風險。研究建議風場的選址,須顧及這些候鳥;亦有挪威研究人員發現,在電纜加上標記,或在渦輪機的風葉塗上黑色,讓雀鳥更容易識別和躲避。
此外,候鳥面對的另一危險,是用以抓捕禽鳥的捕鳥網和膠水陷阱(glue traps)。雀鳥為了吃昆蟲而停在桿上就會被黏住,只要牠們一掙脫,就會令翅膀及腿受傷。
1979年,歐盟通過《鳥類指令》(Bird Directive),禁止以黏膠來誘捕野鳥的殘酷做法,只剩法國東部仍有數個地區以傳統為由,繼續容許膠水陷阱,多年來備受批評,至2020年,這個做法也全面禁止。
延伸閱讀:
曾有「紐約鳥類殺手」的惡名,賈維茨會展中心經一番改造,現已成為野生動物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