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天下名山半屬僧」,然而真的隱居於崇山峻嶺中修行,卻絕非易事!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身處早已習以為常的萬家燈火之中,但你可知那些遠離塵囂而結廬於深山偏僻處的僧眾們;那些因為子女外出打工而獨留大山裏的老人們,面臨的又是甚麼樣的情景呢?
給你一個機會長居深山,你願意嗎?
每當走進城市之外的鄉野深林,彷彿走進了仙境,深山雲霧繚繞,洞奇石秀,遠處的山峰在雲海翻滾中若隱若現。
許多山區都承載了人們遺世獨立的嚮往,但如果是長期居住在那裏呢?
山區中,有的地方,道路崎嶇,生活不便,老年山民們有的無兒無女,有的身患殘疾。
在山裏,還有許多古老的寺廟,年邁的師父們居住其中,乏人問津,衣食住行簡陋。
深山裏的生活,遠比我們想得要困難?
從「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到「炭火邕湖瀅,山晴紫竹涼。怡然無一事,流水自湯湯」,受文學作品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師父的生活,是徹底的無拘無束、恬淡釋然——喝著甘露清泉,在竹屋裏聽雨,在花園裏漫步,在雪後初晴的院子裏曬太陽⋯⋯
但真正走進那些矗立在山腰之上的僧房,才會發現,其實這些師父所處的生活環境,要比我們所想像的不易。
如果是在偏遠的平地,自己種地倒還算方便,但若是在高山上,那麼吃飯、喝水,就常常需要依賴於大自然的饋贈。
除了物資匱乏,山上的路也十分難走,為下山採買物資帶來困難。山上許多地方沒有石階,他們只能拄著拐杖,拂開荊棘草木行路。雪天路滑的時候,甚至需要用到鐵索。
有些乾枯的溝壑,上面只有一座窄窄的石橋,只容一人小心翼翼地通過。
但是這些深山中的山民和師父們,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走著這樣的山路,在難以輸送物資的深山中,頑強地克服著各種困難。
靈山慈善基金會的義工這些年來,曾為中國山區不少僧伽和困境老人送過物資。也正是這些經歷,讓義工實實在在體會到他們生活的艱辛。
義工最怕就是冬天,山裏氣溫低,山路凶險,崎嶇難行,送物資不僅雙手凍得通紅,若遇雨雪等極端天氣,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曾遇過一位臉色焦急,來回躊躇的師父,詢問後才知:「小師父下山購置生活用品已經半天了,眼看天色將晚,卻遲遲不見歸來,真是著急。」
此處,因地理位置偏僻,下山一趟需要大半天的時間,間隔十余天,便需輪流下山,購置耐放的食材。
當義工將背簍裏的土豆、蔬菜、糧油盡數拿出,散放在師父的住所,師父連忙擺手說:「山上還有比我們困難的老尼師,送給她們吧。老師父體弱多病,生活困難,已經很難下臥榻行走了⋯⋯」
「春天終於來了!這個冬日,太遭罪了!」發出這聲感慨的,是駐紮一座深山的義工。
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是個寒冬,自國慶第一場雪以來,這座山上已經下了十四場雪,單單是立春之後,就下了四場。
讓志工寧可「遭罪」,也不放棄一次次進山出山、登峰涉水的動力——是那一張張滿是皺紋的蒼老面頰,是老人們凍得枯瘦如柴的手,是那一年,當志工拿著過冬的食材來到師父的住處,老師父躺在床上,已經很多天沒進食了,反而開口勸他:我不要緊的,路太險了,別再上山了⋯⋯⋯⋯
直擊深山裏的老僧老人,他們究竟身處怎樣的困境?
志工們送的一些米麵糧油,一年年下來,也確實改善了不少山民們及師父們的生活境況。
志工笑笑說:「改善深山的居住條件,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時不時上山送物資,很多時候,也只能幫大家渡過一段時間的難關,就像是一剎那的光明。也許一袋米、一袋麵,只夠讓他吃十天半個月,但是這些物資所帶來的,更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讓他們知道,在山的外面,還有一群人,在掛念著他們。因此,一剎那的光明,也是很珍貴的。」
外界的一點關懷,便是深山老人的陽光。
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山區中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因此山上那些年代久遠的房裏,住著的多是些上了年紀的老人。
由於山路不便,加上經濟困頓,老人們吃的,大多是自己所種的蔬菜糧食。若是年紀太大,實在無力耕種,物資就相對匱乏。
常去給山中的老人送衣食的志工笑笑說:「我見過一位老人,給自己準備了一袋饅頭,那是他一個月的口糧。老人每天就找些水泡著饅頭吃,沒有任何其他配菜,看得人心疼不已。」
很多老人們,根本沒有親人朋友,整日最盼的,就是志工們的到來,看志工的眼神裏,總是流露出對親情的渴望。
老人常說,只有志工們來了,光好像才肯照進屋子裏。
志工笑笑曾遇到兩位年邁的老奶奶,她們都是身患殘疾,精神狀況也不太穩定,一個人居住在山中簡陋的屋裏。很難想像,這麼多年,她們是怎麼熬過來的。
外界的一點關懷, 在他們的世界裏,就是滿滿的陽光。
慧海「困境老人安養計劃」,旨在為老年僧伽和社會困境老人,提供生活物資、日常醫療救助。
當老齡化不可避免地向我們走來,面對龐大的困境老人群體之時,一己之力終究是有限的,慧海公益呼籲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到幫助困境老人的公益行動中來,讓更多的困境老人安居、安養、安心。
轉載自鳳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F7rzYCav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