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1546~1623),世稱「憨山大師」,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他最著名的禪詩,是膾炙人口的《醒世歌》,是大師晚年所作,透過生動的語言表達他對生命、世事和修行的理解,說理深刻透徹。
《醒世歌》中有一首偈語為:「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這段偈語,體現了禪宗的隨緣思想。憨山大師說明一個人生存在娑婆世間,就像紅塵白浪似地前途茫茫,今日不知明日事。那麼,我們要如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呢?
大師認為「忍辱柔和是妙方」。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從佛教角度來說,忍辱並非忍氣吞聲,而是出於智慧的忍辱──例如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若遇有傷害他人者,也可透過制約、教化等方式,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1]
佛門有「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能夠依此奉行,隨緣安然度日,自然會增長我們的善因好緣,處人處事皆能合宜得體。
除了《醒世歌》之外,憨山大師還創作了許多其他的禪詩和偈語,這些作品同樣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修行體驗。憨山大師的詩歌,在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中都廣受歡迎,成為了解禪宗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
《醒世歌》原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延伸閱讀:
「隨緣」與「攀緣」有甚麼分別?
[1] 《學佛群疑》〈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