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近年在各地講說《阿含經》,以幽默、生活化的方式,闡述佛陀的智慧,針對各種生活問題,給予安頓身心之方。
最近出版的《千古跫音聽阿含》一書,收錄了他於2020年至2023年間,在各地二十多場講座講解《阿含經》的内容精華。
在書中,心保和尚分享他讀《阿含經》的心得體會,引領大家從生活化的角度看待經典。雖然文字簡單易懂,但句句都是深刻的佛法,讓人讀著讀著就豁然開朗了。
《阿含經》的緣起
心保和尚介紹,當年佛陀成道後,用二十一天講《華嚴經》,大部分的人都聽不懂,無法領受,於是他改講《阿含經》。《阿含經》是佛入滅後第一次結集時,由阿難誦出的經典。
而「阿含」兩字的意思,是「佛陀傳來的聖教」,以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凡夫到聖者究竟解脫之道。
心保和尚說,此經以言行錄的形式,記述佛陀為弟子、信眾說法並除疑解惑,開示人生的真理,如:緣起、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八正道、三法印、四念處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基本的、根本的教義,也是轉迷為悟、解脫自在的法鑰。
要以甚麼心態閱讀經典?
心保和尚認為,經典記載的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可以想成是佛陀對弟子說的話;因此讀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佛陀要對自己說的話,如此想就不會感到那麼嚴肅,甚至會很親切。而佛經所說的,就像是地圖,引導如何修行,走向解脫、快樂的世界。
《阿含經》的智慧
《阿含經》主要強調的是如何去除煩惱,唯有去除心中的貪心、瞋心、無明及慢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心保和尚在書中開示,建立正觀之後就能產生正見、正念和厭離心。由於世間的不可得,人們不再執著,就如經典常説的「厭離心」。
甚麼是厭離心?他說,這一詞給予不少人一種負面的印象,認為就是躺平、佛系的心態。對於這個情況,他認為是由於時代變遷而產生的一種誤解。例如近數十年間,語言有不少變化,如貨運和物流、氣氛和氛圍等字眼,其實都是在表達同一事物,但是用詞卻不一樣了。
心保和尚解釋,漢譯《阿含經》大約在公元400年譯出,因此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厭離心」的字意。如果以現代語言來解釋厭離心,其實就是不貪取、不執著,不覺得這世間有甚麼是我要強求的;所有一切都有自然的因緣,不執著於心就能斷煩惱。
他以色身為例,「如果對色身能夠起無常想,不會太注重或太在意色身,就能放下」。
然而,放下也不是一下子。心保和尚說,在「頓悟」之前都是「漸修」,所以一般會說「漸修頓悟」。
《阿含經》的內容,包含了佛陀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讓我們開發潛能、逐漸建立解脫的知見,可說是原始佛教的聖典。
延伸閱讀:
黑暗或光明,下墮或上升!談《雜阿含經》之善惡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