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快樂」──法國科學家兼僧人馬修.李卡德談幸福人生

(圖:Karuna-Shechen)

現年七十六歲的法國科學家兼僧人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自從在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參加實驗後,就有了「最幸福的人」的稱號。做實驗時他在禪修,其大腦的伽瑪波活動頻率(與注意力、學習力和幸福感等相關),是研究團隊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近日他接受《亞特蘭大憲法雜誌》訪問,談及他對「幸福」的看法。

他說,自己其實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快樂」:「我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但當然也有極悲傷的時刻,尤其是看到世間有這麼多苦痛。但這些事件,應該點燃我們的慈悲心;這樣,生活就會更健康、更有意義。這就是我所說的幸福。幸福並不是『一直高興得要跳起來』,它更像是我們的『基調』──歷盡風風雨雨、歡樂與悲傷後,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回復的狀態。我們的感知會更為強烈,尤其是看到他人受苦時。但我們可以維持這種深度。這是修行所帶來的禮物。」

馬修法師表示,佛法是很廣大的,難以簡化為一兩句話;但他可以分享一條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盡可能地培養慈悲心,真誠地希望別人幸福。

「這是我們實現幸福人生的最佳方式⋯⋯有些人相信人性是自私的,認為『你幫助別人只是因為這讓你感覺良好。』然而,如果你只是在做『幫助別人的行為』,但心裏並不關心對方,那你就不會有任何感覺;這像是試圖製造一團只發光,但不發熱的火焰。」

對他來說,美麗人生就是慈悲的人生;幫助別人得到幸福快樂,並全心全意地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是最容易得到幸福快樂的方式。

馬修法師1946年生於法國,是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分子生物學博士。1972年完成博士論文後,他決定離開科學生涯,遷居至印度喜馬拉雅山麓,專心學佛。出家後,馬修法師成立卡魯娜(Karuna)人道濟助協會,濟世救人,並著有《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為動物請命:建立善待眾生的正見》等多部著作。


延伸閱讀:
欲得幸福快樂,當恆常與慈俱!談慈心與福報的重要性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