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布施的功德不只在未來,當下就能看到⋯⋯

(圖:Pixabay)

知道了以「戒定慧」三學,對治「貪瞋痴」三毒,但在日常修學與生活中,具體又該怎麼做?如何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

諸佛菩薩總結出了六種好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合稱為「六度」。

對於排在第一位的布施,很多人知道也願意布施,但不知道的是可以布施的不只是財物,布施時也需要般若智慧。

布施

己財事分散與他,稱為布;惙己惠人,稱為施。布施,最初起源是佛陀勸導居士以衣食等物,施與大德和貧窮者。

六度中的布施,是以財物、體力、智慧等施與他人,對布施者而言既可破除吝嗇與貪執,又能救助眾生,為自身積累解脫資糧。

布施具體又可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施還分為內財施和外財施。以自己的身外之物施予眾生,就是外財施,最常見的如賑災捐贈、修路造橋、救助孤兒、助建寺院等等,這些都是外財施。

內財施,就是身體力行幫助別人,乃至以身體、生命奉獻。佛陀在久遠劫前尚未成佛時,曾修行菩薩道,留下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典故;而在現代,那些參與獻血、捐獻角膜等器官的志願者,也是在行菩薩道。

法布施主要是將佛法的道理,透過自身行為或言語等形式傳達給他人,使更多眾生能夠了解生死的由來、輪迴的本質、解脫煩惱的方法,是真正利益對方的慈悲之心。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千百年來祖師大德捨身求法、弘法度人,都是法布施。我們身邊,也有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法布施。例如助印經書、幫助經書流通、與親朋好友結緣、以善巧的方式引導他人了解佛法等等,都是法布施。相較於解決物質上的困難,法布施更是希望幫助眾生解決導致輪迴之苦的根本問題。

無畏布施,就是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幫助他們不再感到畏懼,使他們重建信心,使其心無懼畏而得自在。我們常看到,在一些重大災難發生後,一些志工團體會協助療癒當事人的心理創傷,還有臨終關懷、救助受傷的動物等,這些也都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減輕眾生的恐懼,以仁愛慈悲讓眾生獲得安全感,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慈悲心。

常有人問,經濟能力不夠怎麼修布施?看了上面這三種布施就會知道,能否布施不受經濟能力限制,布施功德也不以財物多寡為標準。當經濟能力不夠的時候,用一個微笑,一個善意的鼓勵,都可以是歡喜布施;一個舉手之勞,甚至只是耐心的傾聽,為別人行個方便,都可以是方便布施。

所以,布施不只在菩薩修行的「六度」中排在第一個,也是菩薩化導眾生的「四攝」中的第一項,只要是稍有同理心的人,總能修得起來。

布施功德當下就能看到

常修布施有怎樣的功德?佛經中有很多記載。但其實,布施的功德不只在未來,其實當下就能看見。

(圖:Pixabay)

首先,每個人內心都有執著和貪欲,對錢財的執著,對環境的貪著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們越執著甚麼,就被這樣東西束縛得越緊,心胸也越來越狹窄。而樂善好施之人,會懂得有捨即有得。捨去一分貪執,就減少一分煩惱,得到一分輕鬆自在。所以,布施是克服慳貪之心最好的方法。

第二,透過財布施幫助他人度過難關、透過無畏施給予人信心、透過法布施弘揚佛法,可以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柔軟、喜悅。布施,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透過柔軟我們的言行態度,最終柔軟的是我們的心,也能收穫到那種無價的喜悅。慈悲心就是在一次次的布施中,得到了滋長。

第三,錢財物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若善用於布施,卻能讓這份現世福報惠及未來。種善因結善果,存錢不如存福報!越懂得布施的人,在生命的輪迴中就能存下越多的福報,就等於將「財富」綿延增長下去。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所以,即使身為出家人,也都需要修布施。

布施也需要智慧

修行布施,既需要慈悲心也需要智慧,慈悲心強的人,容易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善於發現別人需要幫助的地方,從而激發布施之心。有智慧的布施,不僅能看見別人的苦難,還能使這種布施變得更自然、更有效。

第一,量力而行。布施和鍛鍊身體一樣,過猶不及,如果超越自身負荷能力以外,會產生運動傷害。修布施,也要依照自己的實際能力和體力。尤其是不能因自己想要布施的心,為身邊的人帶來困擾,這反而會導致他們對佛法產生負面看法,甚至斷了善根。

第二,要選擇符合對方實際需要的布施。佛經中曾有一個典故,佛陀和弟子救下一個飢餓到奄奄一息的乞丐,弟子請佛陀為乞丐開示說法,而佛陀卻說對方現在最需要的是食物。待乞丐體力恢復之後,佛陀才對他宣講佛法。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接受法布施的,所以當遇到病人,我們先布施醫藥;困頓時,提供經濟援助;精神上煩悶時,再給予善法的引導⋯⋯而不是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三,修行重視發心,不管是布施還是誦經,都只是輔助修心的方法,布施時也需要時時觀照內心。如法的布施應包含這三種心態:施前明了,施時歡喜,施後無悔。達摩祖師與梁武帝「有無功德」的那段公案啟示我們,不刻意追求回報的布施,才有真正的功德。

讓我們一起以微笑和力所能及的布施,在生活中幫助別人;以自己在佛法上的歡喜與改變來影響別人;以完全利他的心態和智慧的語言去利益別人。這樣的布施,自利亦能利他。


轉載自上海玉佛禪寺:
https://mp.weixin.qq.com/s/W8J9Ee1-Mit1vZP1Oxk7Qg

延伸閱讀:
在服務中修行——專訪法鼓山讀書會帶領人陳梓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