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除了有佛教和基督教院侍外,也有「動物慈護師」(animal chaplain),協助寵物離世的飼主面對和調節哀傷。學習佛法二十多年的莎拉(Sarah Bowen)是其中一位。
莎拉也是佛教媒體《Tricycle》的專欄作者。身為「動物慈護師」,她平日會照顧收容所的動物,減輕牠們的孤獨感。此外,當寵物走到生命的盡頭時,陪伴飼主走過哀悼的過程。
鼓勵談論和面對死亡
《Religion News》報道,莎拉鼓勵我們勇於面對「寵物終有一天會死亡」的事實。「總有一天,我們心愛的毛茸茸家庭成員會離世。然而,我們可能會避免承認這事實,好像談論它就會導致事件發生那樣。不過,避免談論死亡,可能會讓我們在寵物臨終時,難以為牠做出最佳決定。最終,這會使我們更加難以走出悲傷。」
現時有 67%的美國家庭飼養動物(全世界為57%)。她說,許多人都曾因寵物死亡而深受困擾,悲傷是很自然的。有研究指,當中有93%人生活受到干擾,例如睡眠困難或食慾不振。超過50%減少了社交活動。也有些人失去動力、壓力增加、感到焦慮和抑鬱等。
除了聆聽飼主的傷痛,她也會提供各式各樣的建議:修習正念,靜坐數分鐘,覺察自己的呼吸(期間接納和歡迎任何的感覺,而不是試圖壓抑它們);到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休息,或找來紙筆,寫下心中的所有思緒。
莎拉說,提早準備寵物的死亡,包括討論臨終醫療程序等,有助我們做更深思熟慮的決定,以及應對失去寵物的傷痛。「研究告訴我們,在哀悼的過程中,去談論寵物的死亡,以及社會上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4月11日的國際寵物日(National Pet Day),她又鼓勵大眾以領養代替購買。
延伸閱讀:
生亦何歡,死亦何悲──廖進芳護師分享晚晴照顧
如果下一刻就死去,你捨得嗎?法忍法師的回答令人開懷大笑,由此引領大眾輕鬆思考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