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運用佛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潘宗光教授分享學佛體會

(圖:鳳凰網佛教)

近日,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主辦的名家對話系列之(七)在觀音講堂舉行。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潘宗光教授,以「佛教的應用及科學觀」為主題展開對話。對話過程中,潘宗光教授以生活的案例,用佛教和科學的解度,與大家分享了自己怎樣體會佛法,如何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幫助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煩惱和問題。

潘宗光教授:我信佛已經差不多快三十年了,佛教對我幫助非常非常大,真的不可思議。所以我也希望將我對佛法的理解跟更多人分享,也希望大家也去學佛,達到一個更完美、更健康快樂的人生。

其實弘揚佛法,我覺得是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現在不理解佛,不認識佛的人,讓他們明白佛的道理,幫助他們體悟人生,怎麼改善人生。第二個層次:對於已經進佛門的佛弟子,怎麼幫助他們成長,對佛教理論更深入的體會,明白很多經典、經論的教導,修心養性,慢慢提升他們個人的修為,最終希望能夠擺脫輪迴之苦。

我剛才說有兩個層次,但無論如何,學佛一定要循序漸進,佛陀教導我們時也是循序漸進。他說法四十九年,開始教導我們明白人生的苦惱,怎麼透過修行改善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得到解脫,是由「自度」開始。後來他說光講自度不行,也要「度他」,還要慈悲幫助其他人,所以要有「自度度他」的菩薩道精神。

佛陀第二個層次,就是教導我們要自度跟度他的慈悲心。第三個層次就是你們去度他了,怎麼提升你們的智慧,達到更高,圓滿的智慧呢?講「般若」,最後佛陀講,他最終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最終是講《法華》《涅槃經》。所以四個層次,第一幫助我們「自度」;第二是我們「自度度他」的菩薩精神;第三教導我們怎麼提升自己本身的「般若智慧」。

我是從事教育的,也明白弘法得有一個程序。好像我們教數學,小學生首先學數學基本的運作模式,中學才學甚麼叫代數、幾何這些理論。再高層次,可能是要大學了才講微積分,是一層層起來的。所以我們弘法也有一個個層次。

剛才說第一個層次,引導對佛不認識的人進來。對他們不能講太深奧的佛教理論,他不明白也不接受。對他們來講,我覺得用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的語言,他們容易明白的真理,讓他們接受、認同。我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誤解佛法是一種迷信,不科學的宗教。

看到很多人拜佛、拜菩薩,甚麼都求。求福報、求財、求子女,好像是很迷信。有些人看到佛教徒,念佛教的咒語,念菩薩名號,佛名號,就希望得到甚麼好處,也是迷信的。

現在的人比較重視教育跟科學,所以要滿足他們對佛教的認同,我覺得最方便的方法是從多角度介紹佛法。我們在不違背佛陀核心的教導下,怎麼用現代語言,用很簡單的例子,用一些教育模式,用一些科學理論來說明佛教是全方位的。

講佛的理論,也能舉很多生活的案例,並以佛教、用科學角度解釋。我希望從這個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怎麼樣體會佛法,怎麼樣將它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我剛才說有些人認為佛法、佛教是不科學的,其實這是他們的誤解。整個佛法是從宗教跟教育兩個層面,來認識宇宙的自然規律、認識整個宇宙。科學是從它的理論,它的實驗來探討宇宙,探討宇宙的自然規律。所以佛教跟科學殊途同歸,它們得到的結論是非常吻合的。從這個角度,我希望舉一些案例告訴大家,其實佛法跟科學沒有衝突。但我們不是用科學來證明佛法對還是不對,不需要。我們就說佛法跟科學之間沒有甚麼衝突。

我希望從這個兩個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佛教體會。第一、佛法怎麼用在生活當中?怎麼幫助我們解決生活的一些煩惱、問題?

比如,佛陀出來教導眾生,第一堂課就講「四聖諦」。佛陀為甚麼出家?我的了解是,他做王子看到民間的苦惱,生、老、病、死的苦惱,沒法擺脫。他雖然是王子,將來也要面對老、病、死這個苦惱。他決定出家,希望能夠找出方法,能夠擺脫老、病、死,幫助自己也幫助大家,所以成佛。他覺悟以後,已經解脫了,他教導我們怎麼樣擺脫老、病、死這個苦。

我們首先講,佛教導「四聖諦」,其實「四聖諦」是提供一個框架,怎麼處理一些煩惱和問題。首先,甚麼是「四聖諦」?佛陀講苦、集、滅、道。 「苦」在當時來講是生、老、病、死,希望得到的得不到,喜歡的人要離開,不喜歡的人又經常碰面,很苦惱。

但這個「苦」是存在的,你不能逃避的,你怨天尤人也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佛說最重要是要接受、面對這個問題。但最重要還是走出第二步「集」,就是找出甚麼原因導致了苦惱的產生,這個最重要,關鍵就在這裏,找出問題在哪裏。

佛陀說,我們的一切問題,主要原因是我們每個人太自我,好的想擁有,產生一個貪念。不喜歡的排斥、瞋恨,產生瞋恨心。所以貪心跟瞋恨心是導致我們煩惱最主要的原因。因為貪心、瞋心,我們看問題不能客觀、不能深入,所以成愚痴了。

佛說導致一切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貪、瞋、痴三個大問題,既然明白了,我們要有決心解脫,能夠離開這個煩惱的世界,能夠將所有煩惱拿走,自己最終能夠擺脫生死,了脫生死,這個是「滅」。最後的方法,就用佛教導我們很多修行的方法,減低我們的貪念,減少我的瞋恨心,提升智慧。簡單來說,就是教導我們戒、定、慧三個方法。這整個佛法,就從這個出發點,慢慢演變出了很多方法,最基本就是「四聖諦」為主。

但對於很多年輕人,對佛教不認識的人來講,尤其年輕人。唉呀!老、病、死太遙遠了,我現在才二十多歲,我面對問題不是老、病、死,我面對的是很多其他問題,那麼佛法可以幫助我嗎?我從這個角度出發,用一些他們比較有興趣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就以「四聖諦」這個框架來解釋。

我永遠在實際上的案例解釋「四聖諦」。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年輕人需要創業,他有一個創業的概念,我希望這樣的概念變成實實在在一個事業,創業,就是一個案例。我說你創業這個概念是很好,但是你會帶來很多煩惱。可以說你首先要認同、接受,面對煩惱,這是第一步。

但是甚麼都不做,肯定不成功的。你一定要找出跟創業有關的一切問題。譬如有沒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策略?有沒有籌集資金的方案?有沒有面對競爭對手的強弱分析?有沒有人際關係對創業帶來的機會跟挑戰?一連串的問題了。

所以他要明白,首先要找出這一切的問題,這就是「集」。明白以後,他發覺,哎呀!原來我定的方案太高了,我沒有這個實力達到,我要調整我的目標,調整到一個比較踏實的目標,這個就「滅」了。

然後根據目標,制定可以執行的方案,檢討對短期、中期、長期方案來執行。要堅定不移的來執行、修改、檢討,這樣最終希望能夠幫他完成他的心願,創業能夠成功。

剛才我講創業這個案例,也就是四個層次了。第一、我們要有勇氣面對這個問題。第二、找出導致問題,創業的一切原因條件。第三、制定一個踏實的目標。第四,實實在在的執行。所以我將「苦集滅道」用現代語言來講,來表達。 「苦」就是面對它,「集」認識它,「滅」超越它,「道」處理它。

剛才這個案例就是說,我們對創業這個事情,怎麼從開始到成功,肯定要四個程序的。這就是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所教導我們的,處理一切問題四個程序。這個框架現代用起來也非常有幫助。苦、集、滅、道,用現代語言是:面對它,要有勇氣面對、接受我這個問題。認識它,找出與這個問題有關的一切因緣條件。 「滅」就是超越它:超越這個煩惱,制定一個踏實的目標。處理它,找出最終一切發展的策略,長期、中期的方案執行跟檢討。

這是一個程序,現在一些管理學,一切的處理問題方案,都不能離開這四個程序。你看佛陀二千五百多年的智慧多高,所提出這個方案現在用得非常好的。所以我們說,你們雖然對佛教不認識,但從這個案例,你們應該知道佛的智慧多高。他定下來的這個框架,現在還用得著的。你們根據這個四個程序,面對任何問題,都從這四個角度來出發,你們就會解決問題了。

轉載自鳳凰網佛教:
https://fo.ifeng.com/c/8E05G3LyJaR

延伸閱讀:

如何在生活中著手改變自己的命運────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十)

觀成法師開示這五個重點,勉勵我們「日日是好日」,活出更具積極意義的人生⋯⋯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