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天寧寺的梵唄唱頌,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年以來由一代代僧人口傳心授⋯⋯

「梵唄」是佛教傳統音樂,搭配法器能讓人心清淨、收攝人心。中國江蘇常州天寧寺有「梵唄學府」之譽,其梵唄傳統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可知道它的緣起和由來?

梵唄在中國流傳以後,音調因地域而有參差,主要為南北之分,北派一般以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為代表,多使用笙管絲弦等樂器;南派則以常州天寧寺梵唄為代表,曲調婉轉優雅。

天寧寺介紹,漢傳佛教的南方梵唄始於1,500餘年前的南北朝時期──齊永明七年(490年),竟陵文宣王蕭子良「集京師善聲沙門」(召集音聲美妙的僧人),研討佛教音樂創作。後來,梁武帝蕭衍篤信彿教,推動佛教音樂,甚至於「無遮大會」、「盂蘭盆會」等儀禮中加入讚唄、朝暮課誦、唱誦法言。從此,梵唄與中國音樂互相融和。

常州(齊、梁兩朝多位帝王的故鄉)也隨之成為南方梵唄發祥之地。而從南北朝以來,歷代中國僧眾幾乎也都有到常州天寧寺「取經」學習其音律的傳統。

天寧梵唄的節奏沉穩紮實,唱誦經文大多是長短句,有五句贊 、六句讚、八句讚、十句讚等句式結構,其歷史淵源與唐宋詞格有密切關係。此外,其聲律節奏分明,與北派唱腔多加襯字(哎、呀、啊)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

天寧梵唄的內容主要為「贊」、「經」兩大類,稱為「唱贊」和「誦經」。 「讚」旋律性較強,詞為韻文體,速度緩慢,節奏沉穩。 「經」旋律性較弱,詞為散文體,速度較快,節奏單一。此外,還有介於唱贊與誦經之間的「偈」(如〈讚佛偈〉)和「咒」(如〈大悲咒〉)等。

上世紀四十年代,每年約有100多位僧人在天寧寺佛學院畢業後,分赴各地弘法,使梵唄唱誦遍傳中國各地。1949年,蓮航、寬裕等天寧寺僧人前赴台灣,遂使天寧寺梵唄遠播海外。

一代代僧人口傳心授,讓天寧寺梵唄傳承千年。如今,天寧梵唄唱誦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延伸閱讀:
梵唄法器燃亮了我的心燈:失明人婉妮學習打法器的故事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