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多做好事,就能功過相抵,是真的嗎?

(圖:Pixabay)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句話既是在說犯錯情有可原,也是在說只要尚未成就,就一定會造作惡業。

惡業感召苦果,為了能避免受苦,很多人努力行善、做功德,希望能「將功抵過」。然而,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多做好事,真的能夠功過相抵嗎?

功過能相抵嗎

先說結論,佛教中沒有「將功抵過」一說。我們所做的善事和惡事各是各的業,功是功,過是過。

雖然有句俗話叫「將功抵過」,但這指的是人情的功和過,而不是因果的功過。我們是因為曾經造作惡業而受諸苦惱,這是有因有果。

佛菩薩也講究因果,不能讓我們有罪而不受報,否則就會縱容我們去做惡:「我做惡也沒關係,反正到時候我做點好事,佛菩薩就可以保佑我不受報了。」這可能嗎?

知道了結論,再說說因果的規律。

因果的規律

一般而言,業分身、語、意三業。內心生起想做某事的意志,稱為意業;身體付諸行動和透過語言表現了這種意志,即是身業和語業,也稱為口業。

這身、語、意三業都不是想過就算、做過就完的,前世、今生、未來,連續不斷的身語意業,形成了強大的「勢能」,推動著一切世事的形成與發展。

(圖:成都三聖禪寺)

造善業,一定得善果;造惡業,一定感苦果。善惡業,如同兩顆種子,會各自感果,不會絲毫錯亂,也無法互相抵銷。至於是善果先來,還是惡果先來,就要看我們遇到的因緣,哪個因緣先具足,哪個就先來。

其次,業不作不得。就像植物開花結果的先決條件是要有種子,業也是如此。

如果自己沒有造過相應的業,那自然不會得到相應的苦樂果報。

因此,若是遭受違緣、逆境,必定是因為過去造作過相應惡業,怨不得他人。

若同樣的付出,別人得到回報,而自己沒有,也不用嫉妒,必定是前世沒有種過相應的善業,或因緣還未成熟。

第三,業作已不失。

只要身語意造作了某種業,且未加對治,那麼不論相隔多久,因緣具足時便會在自己身上成熟。

第四,業是緣起的。業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業感果的過程,需要緣的推動。因緣不同,感得的果也會不同。就像同一批種子,所得的陽光雨露不同、所處的土壤不同,結出的果實也不相同。

因此,業是可以透過正確的方法去改變的。

如何對治

業並非完全一成不變。我們的罪業可分為定業與不定業兩類。

定業是指,我們在造罪時,明明白白地去做這件事,做成功了,心裏還很歡喜,那這件罪過就是定業。可能今生造業,今生受報;也可能今生造業,下一世受報;還有可能是今生造業,幾世之後再受報。

不定業是指,如果造罪業的時候,心裏不歡喜,但還是勉強強地做完了,又生後悔,在逐步成熟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強大的對治力,就有可能被削弱乃至消除的罪業。

因此,業報也並非完全一成不變,透過「懺悔」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業報成熟的程度輕重、成熟的時間等等,例如重罪輕報、延遲受報等等。

懇切懺悔,包括兩方面,其中,「懺」是請求原諒;「悔」是不再繼續犯錯。

如果將業力比喻為種子,本將發芽、生長、結果,但透過至誠懺悔(根據懺悔的方法和用心力量的不同程度有所區別),使業力停止增長,甚至就像以猛火沸湯煮過種子一樣,使得業種無法成熟。

懺悔的效果,主要取決於懺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懺悔方式包括:一. 作法懺悔(依律儀的作法而行懺悔)、二. 取相懺悔(於佛前用功,觀想佛像的相好、功德等,以作懺悔)、三. 無生懺悔(深達罪源,諸法寂靜)等。透過誦讀佛經、持念佛號,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或持念《大悲咒》、《楞嚴咒》等,以至誠求懺悔之心和佛菩薩的加持,以此減輕甚至消除業障。

除不同的懺悔方式外,懺悔時心力的強弱,也直接影響懺悔的效果。

佛教中說,「願力大於業力」,不管是發願還是懺悔,力量是可以超過業種子形成的力量。但如果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誦經,或是抱著功利、交換的心態,力量還是很微弱的。

得知了因果的規律,雖然無法「將功抵過」,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從容地看待並接納苦樂的果報,也能勸勉我們盡可能止惡向善。

及時並懇切地懺悔,如此自然善果日增,福報日長。

轉載自成都三聖禪寺:
https://mp.weixin.qq.com…fjbg

延伸閱讀:
懺悔得自在──犯錯後懺悔,並下決心不再犯,就不致障礙聖道的進修⋯⋯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