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起,眾多漢傳寺院都會展開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僧眾在此期間,專心用功辦道,藉這段期間的用功精進,身口意三業清淨無犯,而增進道業。
《百丈清規》云:「禁足安居,乃如來之儀軌,識心達本,是釋子之行門。」昔日佛陀規定,在夏季三月,蟲蟻繁殖,恐外出誤踩,傷害生靈, 故禁止僧尼外出,安居修行,精進辦道。
中國的安居制度雖承襲於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一般以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雨安居等。
漢傳佛教行結夏安居的制度,可追溯至姚秦時期。當時由於《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就依此而結夏安居。唐宋以後,安居制度逐漸成為禪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
四事供養
僧眾安居時,劃定區域以為「結界」,不必外出托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眾供養。
《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昔日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法。波斯匿王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並準備一切所需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是為「四事供養」。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供養僧者,增長無量福智資糧,致成佛道」。供僧的功德有五種:一、名聞四遠,眾人歎譽;二、若至眾中,不懷慚愧,亦無所畏懼;三、受眾人敬仰,見者歡悅; 四、命終之後,或生天上,為天所敬;或生人中,為人尊貴;五、智慧遠出眾人之上,現身漏盡,不經後世。
除了結夏安居外,叢林寺院也會參照「結夏」的制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