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古代中國人為何要在石頭上刻佛經?德國教授談「石刻佛經」:古代僧人的毅力讓人震撼

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也繼承了中國古代的石刻技術,形成獨特的「石刻佛經」。六世紀中葉北齊高氏王朝統治時期已有石刻佛經。到了隋代,石刻佛經大發展,靜琬法師在幽州大房山石刻佛經,以後歷代繼續增刻,成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經。

至今,中國仍保存著許多氣勢宏大的石刻佛經。當中刻於山東泰山的經石峪摩崖《金剛經》,是中國迄今所存面積最大的摩崖石刻佛經,2,000多個逾一尺的大字,刻在巨大的溪床石壁之上,經文面積約2,000平方米,構思奇巧,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這些石經引起了德國漢學家、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系教授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的興趣。他自2005年起主持編撰《中國佛教石經》,陸續將石上經典重新刊佈於世。

雷教授研究中國佛教石經近四十年,曾多次到中國採集、整理佛教石經資料。近日他接受《東西問》訪問,與大眾分享對中國石刻佛經的見解,及其藝術面貌與影響。

為甚麼古代中國人除了在紙上寫經外,還要在石頭上刻佛經呢?他認為有三個原因:一、刻在石頭上的佛經,更能體現虔誠的信仰;二、當時的僧人出於弘法的意圖,把佛經刻在岩石上,希望讓這個區域變成佛教的範圍;三、刻在石頭上的字是難以消失的,信眾希望佛法一直流傳下去。

雷教授補充,我們透過中國佛教石經可以看到,人類所創造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是孤立的、單一的藝術品本身,更是結合了地理知識、融於自然的藝術,「因為當時僧侶是有意識地去選擇地理方位、具體地點、岩石包括岩刻面,將佛教石經透過刻鑿方式嵌入不同的自然空間環境中。」

教授分享,他曾在河北、山東、四川等地陸續接觸了多種摩崖石刻佛經和石窟刻經。1990年代,山東洪頂山的摩崖刻石經剛被發現時,他就到實地考察,觀察經文如何分段刻在不同岩石上,例如《楞伽經》的開篇經文就分佈在山東崗山的三十多個地方,數量之大讓他震撼。

他說,研究石經多年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古代僧人的力氣和毅力,特別是北京房山雲居寺的石刻大藏經(統稱為《房山石經》)。

北京房山石經山藏經洞(圖:澎湃新聞)

造《房山石經》的緣起,源於南北朝時代(420年—581年),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後兩次滅佛。雲居寺僧人為了保存佛教經典,由隋代開始將佛教大藏經刻在石板上,收藏在山腰的山洞,刻經歷時1,039年未曾間斷,直至明代晚期共刻經1,122部,累計有14,200多塊石經板,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石刻佛經活動。

房山石經(圖:澎湃新聞)

雷教授說:「古人在1,000多年間,刻了包括大藏經在內累計逾3,500萬字的佛經。再加上佛經的學問很大、內容深奧,我覺得在石頭上刻佛經,只有中國人能做,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延伸閱讀:
我們怎麽樣以經書法寶為對境,來修恭敬呢?--明海法師開示「佛教的規矩」(十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