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寺院時,如何辨別菩薩像的「身分」呢?

(圖:佛光山)

我們參訪寺院時,總能看到各殿堂內供奉著大小、形態各異的菩薩像,或頂有肉髻、項有圓光;或結跏趺坐、結施手印,面容慈悲和藹,讓人禮拜時心生法喜。

在讚歎菩薩像相好莊嚴時,不少人都會疑惑:到底要怎麼辨別菩薩像的「身分」呢?

我們在寺院看到的菩薩像,通常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等。我們可以根據菩薩像的典型特徵,包括其坐騎、持物、法器等,結合造像的所在位置來辨別。

觀音菩薩

(圖: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觀音菩薩可說是最漢傳佛教界最所熟悉的菩薩之一,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主要特點為頭戴寶冠,頂有佛像,或手持淨瓶楊柳,或執蓮花、法輪等。

觀音菩薩像的形象變化比較多,常有三面、十一面,手臂則有二、四、八、十八、二十八、四十八臂等,均是千手千眼的象徵。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著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

普賢菩薩造像的法器,會因時因地而更換不同法器,有時手持一本經卷,象徵無上智慧;有時手持慧劍,坐於蓮花台上,象徵大智慧;有時手持金剛杵,代表斷煩惱,降伏惡心。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像一般手持寶劍,寓意以般若金剛寶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所乘座騎為勇猛的獅子,表示文殊菩薩說法如獅子吼,震懾魔怨。

地藏菩薩

(圖:網上圖片)

地藏菩薩發願,於無量無邊劫,都要在穢惡世界度一切眾生,越是穢惡的地方越要去,越是苦惱的眾生越要度。

佛教諸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等都示現在家相,而地藏菩薩則示現出家相。

地藏菩薩的出家相,是娑婆世界中的解脫相,展現光明清淨的力量,讓眾生知道正法存在,對修行懷有信心與希望。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梵文名為慈氏,是大慈精神的表徵。彌勒菩薩現生於兜率天的兜率內院,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遞補佛位。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彌勒菩薩像,一般是慈顏善目,胖大身形,光頭大耳,袒胸露腹的形象。漢傳佛教寺院的山門口,一般會供奉笑口常開的彌勒聖像,寓意佛教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

韋馱菩薩

在漢傳佛教寺院裏,我們可以看到韋馱菩薩像威武地站在天王殿內,面向大雄寶殿,與彌勒菩薩背向而立,寓意朝內守護道場。

韋馱菩薩的形象漢化後,一般為身著甲冑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金剛杵的持法有二種,代表意涵也不同──如果道場供奉腕捧寶杵、合掌當胸的韋馱菩薩,屬於十方叢林,歡迎雲水僧來掛單;另一種形態是寶杵向下,代表鎮住山門,但不接待雲水僧。

佛教造像的材質雖有木刻、銅鑄、陶塑、玉雕,甚至有水泥、玻璃纖維等,但是在佛教徒心中的意義與價值則是一樣的,都是代表一尊佛,是信仰的象徵,而非膜拜偶像。

延伸閱讀:
佛教藝術為何有療癒身心之效?它為我們,開發內在的覺性,提供一條自覺覺他的道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